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励学生?教学中,教师可善于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学习的魅力,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以“爱心”激励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感人心者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教师要满腔热情,让学生从教师的“精神”中受到激励,
感谢到振奋;要热爱关心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提倡“微笑教学”要有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图片0]
	以“情境”激励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再现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数的世界》、《三角形的内角和》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2数学课堂教学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创新提供内驱力。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因此,老师始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创新、创造成为每个学生内在要求和强烈愿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使其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与人类文明同样古老”,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所学内容有意识渗透数学史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例如讲到“欧拉定理”时,介绍数学大师欧拉非凡的数学创造能力和顽强的毅力,其他数学家计算彗星轨道需要几个月,他只需三天;过度的工作使得欧拉双目失明,在失明后的十七年里,他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罕见的心算能力,口述近四百篇论文和多本专著。祖冲之运用刘徽的“割圆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欧洲一千多年。介绍这些事例,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领悟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习数学家的坚毅品质,以及为数学和科学的献身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图片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创新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创设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台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是帮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练习中要采用多样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课外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例如:学了平均数问题后,可以解决歌唱比赛的评分问题;学了体积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石块、铁钉等);学了比例尺后,可利用地图算算家乡到旅游胜地的实际距离;学了比例应用题,可利用标杆、阳光影子求旗杆、楼房的高度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巩固书本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时,这一节接近于实际生活。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我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4数学教学效率探微
	1 充分了解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2 备课应从了解学生人手。了解学生.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过程。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
	3 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传统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现代教学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是课堂评价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