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GEZYDK
  • 终于知道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史

    1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史

    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史?教师将数学史的知识渗透于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数学史料的功能,可以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课堂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采用数学史实作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比如一道古算术题、一段数学家的趣事,都可以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数学课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

    结合教材内容,和谐地融入课堂教学

    数学知识点都有它的起源、发展及数学家为之付出各种努力的一些轶事.教师可以仔细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适当的地方挑选一些相关的奇闻趣事及其来源、发展,引起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了解和兴趣,也为新的课程的展开作好准备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将数学史引入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激发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和求知欲

    [图片0]

    通过讲解习题渗透数学史教育

    历史名题的提出一般来说都是非常自然的,它或者直接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真实背景,或者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方法都是重要的.通过对历史名题的解答和探究,可以使枯燥乏味的习题教学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辅导和作业批改渗透数学史教育

    学习辅导和作业批改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辅导可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讲解数学家的故事,帮助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启迪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史知识鼓励和教育学生。

    2数学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如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磁带盒的包装设计课,课上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现有的磁带盒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即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具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我则不时用及时的鼓励,赞许的眼光,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学生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等多种包装设计。同时加深了对长、正方体的理解。即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

    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与更新

    教学内容是教材的核心。教学内容要开放,就要深刻理解编者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意图,领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理顺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理论关系。在此基础上,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根据学生阶段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工具。

    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调整教材内容。如在上“统计图”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很少接触到这些知识,而在实际生活中用处却很多,比如股市上的各种走势图其实就是折线统计图,中央电视台的经济频道的很多数据也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以及圆饼统计图,所以可以把这些资料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其次,充实教学内容。现在教材上的内容多数比较简单,例题也少。而实际问题又千变万化,和例题联系不太紧密,作为教师在备课中要紧密联系实际,多用一些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素材进行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必备条件。实践也证明,当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他们的自信心就较强,他们就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向新的目标新的成绩前进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又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不应面露焦虑,应恰到好处地运用形态动作,以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和“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可用“别急,慢慢想,一定能想出来”等关心的话语来鼓励他们。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优秀生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学习,学生之间的互相探讨不仅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学生帮学生,避免了学困生辅导时的紧张情绪,有时会收到比老师辅导更理想的效果。

    [图片1]

    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更多是学生听不听话,会不会做题目,能不能考高分。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而且更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有能力、有自信的人。因此,数学中的评价方式也应注重多样性。

    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能够让每个学生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那么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畅所欲言,他们本身所潜在的能力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

    4优化数学思维教学

    动手操作,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小学生好动、乐于模仿的特性,遇到新鲜的事物时习惯性地想动手试一试,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性,让他们亲自动手去操作,这就能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义转达为具体化可以触摸的实际现象,他们就会比较容易去接收。如我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去安排一些“画一画”“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使要学的知识活生生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如:“时、分、秒”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涉及“时间”这样抽象的摸不到、听不到和进率复杂的计时单位,是低年级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首先在上课的时候我带着一个时钟,然后摆在讲桌上,先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时钟,这个时候可观察下学生指针没有画对,然后拿着真实的钟表给学生们讲解时针、分针、秒针,了解他们各自的长短以及每转一格或是转一圈表示的时间。最后达到学会看钟表,准确地说出指针所指示的时间,并且能准确说出每个时刻,学生能做到将指针拨到相应的时间。 学生运用学具直观地操作,由于小学生年龄都小,会出现手口不一而不自知的情况,且他们的随心性比较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学生动手操作的最终目的,老师要精心安排操作的程序和过程教会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动手操作,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运用语言,促进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靠语言,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概括、推理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如教学6+5时,通过让让学生摆图,先摆6个黄图,5个绿图,指导学生说出把5分成4和1,4个绿图和6个黄图凑成10个图,在加上一个就是11个图,所以6+5=11。通过图示成功算出结果,引导学生对照图示,叙述计算的思维过程,口述刚才的计算方法,学生确切地理解图示,总结出计算的方法,看大数,分小数,大数凑十,加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