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落实小学数学教学?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教学内容覆盖面极其广泛,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培养科学精神,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广泛运用到生活中去。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把握教材内涵,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教师在上课前应该预先做好备课教案,在上课时按照教案,有条理地展开,以这样的方式教学,学生们就不会感到所学知识过于混乱,教师还要将本堂课所要教的内容详细分析一遍,对于内容能充分把握,只有当自己已经理解透彻时,才能将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此外,教师还要抓住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针对性地学习。教案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理解范围,小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时,会感到理解困难,老师应该耐心地指导,细心注意每位学生的认知能力,老师的工作应不偏不倚,兼顾到每位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课堂的乐趣。
一节成功的课在于,一是老师能够将自己的教案做得合理化,二是学生们能享受到课堂的乐趣,三是老师和学生们之间有互动,相互讨论,共同探究。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掌握好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知识的传授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有多精,同学们能理解多少。课上的时间比课后的时间更有价值,保证同学们能在课上学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一堂课的精髓所在。
[图片0]
调整已有目标,不同年级不同对待
科学的知识既有容易的也有困难的,老师要根据学生们的能力水平,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课件,当有偏差时,老师要及时调整,确保每一堂课都能上的有意义,不要求学生们能学会所有的知识,但要保证他们能掌握大部分的知识。老师还要划分一个程度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老师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给中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时,主要是普及基本的常识性科学,辅助增加一些非常识性科学知识,而在给高年级学生上课时,就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自体验科学的神奇和乐趣,先发现问题,再从实验中找到答案,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课程,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在思想上能意识到科学的价值所在。
例如,中低年级的科学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们介绍“光、电、植物等原理”,这些知识都是比较贴近于学生生活的知识点,而高年级学生的课程则涉及到宇宙的奥秘或者人体组成,呼吸等较深的知识点。同样都是科学,但是老师的上课方式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还应该对自己的授课进行自我评价,发现不足的地方及时改进,学生与老师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2数学的创新教学方法
利用表扬与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肯定学生主动追求新知识的做法。对于新定的目标,应该是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适合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的。要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新知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课堂上,要常用表扬用语,如:“很好”、“太棒了”、“真行”等,表示教师的关注和赞许。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只有通过自己理解获得的知识,学生才能进行创新学习。
运用多媒体创设多样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友好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集成的优势,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等信息通过多媒体集成处理,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同时由于多媒体在很短时间里显示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互动式探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
3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
鼓励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过去我们要求学生拥有较多的是"好胜心",而现在,我们应该希望学生具有较多的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逐步引导学生从"好胜"走向"好奇",从做"学答"到做"学问"。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认知冲突,并广泛提倡学生质疑问难、多维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提问。为了使学生勇于质疑,我们应该给课堂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例如求15、12、30的最小公倍数,第一次用三个数的公约数3去除,余下5、4、10,第二次用4、10的公约数2去除,不能被2整除的5怎么办?这时,有个学生自告奋勇地说:"我从书上得知,把5照写下来。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该学生的提问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同学们心中掀起层层的涟漪。讨论中,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15、12、30分解质因数的奎逊耐塔形图中去寻找答案,通过直观操作去理解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正是产生新思想的过程,其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逐步使学生学会质疑的本领,过而形成解疑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教师应当恰当地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引导学生追求发现问题、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愉悦心理,让学生体会到创新提问的满足感。
[图片1]
引导交流,激活创新思维
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是当前社会赋予教育的新的任务,也成为我们教学过程应当提倡的一种组织方式。运用多向交流策略,首先要求我们创设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师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我们可以首先用电脑显示"小熊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算式65-23,然后同桌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这时,有的学生会想出65-3=62,62-20=42;有的学生写出5-3=2,60-20=40,40+2=42;还有的学生会大胆尝试用竖式计算……就这样,学生在求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悦互议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相互交流,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4数学自主教学模式
提出合理的探究问题
探究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和具体表现,数学老师要想在网络环境下有效运用自主教学模式,必须要提出合理的探究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而网络环境可以为数学教学搭建理想的平台,同时还能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技术具有虚拟化的特点,数学老师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提出相关的探究问题[1]。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相关内容的时候,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比如当前泰勒斯巧妙测量金字塔的事件,利用这个有趣的故事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数学老师再根据这个小故事提出以下的探究问题:泰勒斯使用这种方法测量金字塔的依据是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这种利用网络环境提出探究问题的方式既能顺利引出探究问题的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创设结束之后,数学老师要根据网络的具体和直观指导学生使用猜想、类比、概括、归纳、分析、观察和实验等方式去探索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数学老师要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自身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培养自身的集体意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存在,学生自身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大,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只有跟着教师的步伐走,就能够学会知识,这种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这种自然科学的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学生要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教师的确重要,但没有学生就无法完成教育活动。自主学习的概念也不是个体自我认识的简单提高,还需要重视集体的巨大作用,重视学习经验的交流。在诸多问题的讨论中,尤其是课下,都需要几个人团结协作才能得以解决。如教师课后布置思考题:“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试取斜边AB上的一点为圆心画圆,使A、B、C分别在所画的圆内、圆外和圆上”。一个学生独立思考不仅浪费时间,成果也不一定显著,发挥集体协作的功能则能够事半功倍。
(2)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堂上有老师的监督,同学之间学习氛围的影响,学生比较容易有学习的主动性。但在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内就需要学生对业余时间做好规划,这对学生自觉、自律意识的培养有很大作用。如在对学习科目的安排上要做到定时更换科目,在学习时更不能一心二用听音乐、吃零食等。长期实行科学的时间规划,有助于学生在脱离集体环境的情况下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