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数学有效教学活动总结?教研必须放到教研活动中去研究,去探讨,去验证,形式多变的教研活动,是有效数学教研活动的载体。经过这几年的研究实践,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加强理论学习,是有效数学教研活动的基础
开展好数学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应该具备一定水平的数学理论知识,学习和研究有关数学方面的理论思想,储备好教研活动所必备的“数学养分”,提升教师自身数学素养,才能更好的开展好数学教研活动。教师要想储备一定的“数学养分”来供给数学教研活动,那就只有一点是必须做到的,就是学习。所以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要多看书,多看有关数学教学方面的书,潜心阅读数学相关的教育理论专著,以读书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内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方法,实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运用。
学习可以采用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的“三定”形式。比如:学校每个教研组的学习由教研组长来组织安排,期初写出学习计划,可以定在每周的周二下午学生放学时间进行学习培训,每次学习的培训人员可以轮流进行,可以学习一些名师优秀案例,观看优秀课例光盘等,还可以学习自己在平时阅读资料上得来的优秀文章,学习之后每位老师都要写出心得体会,下次学习时进行体会交流。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制定出自己的个人自学计划,按照计划在一学期中要阅读多少文章,撰写多少案例,交流多少心得等等。
[图片0]
创建数学学科科研团队,是有效数学教研活动的保障
有效数学教研活动不单单的指举行几次评优课,示范课、观摩课或研讨课,重要的是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数学教师在各个方面迅速成长起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高效。要想使数学教研活动更为有效,除了搞校本教研外,还要进行一些与数学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研究,即课题研究。这就要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和积累问题,有问题就要解决,面对问题就要不断探索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手段。课题研究是教研活动的重要部分。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努力使教育教学活动效益最大化。
学校各年级数学教研组要结合本校本年级实际确定自己教研组的研究课题,根据课题确定研讨主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进行教学实践。例如,本校近年来确定的课题有:“低年级计算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中年级图形教学方法探索”“高年级数学高效课堂思路的探索与研究”等等,这些课题都安排在数学教研组中进行。课题研究形式采用立项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定期提交阶段研究报告到教务处,教务处组织或邀请数学专业人士进行讨论评价。这样,不仅提高了全体数学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自身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成为课题研究的最大受益者,真正凸显了教育教学活动效益最大化。
2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找准兴趣点,进行合理设计
快乐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首先应找准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点,有计划、有目的的展开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情绪化较为明显的阶段,纵使教师已经不断进行教学手段及措施的革新,但是依然无法满足学生简单的学习需求。就这一现状来说,主要在于教师始终站在自己的立场,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基于这一点,建议教师应从小学生的普遍特点出发,合理选择教学形式,进行科学的过程设计,培养教学过程中和学生默契同时,最大程度提升课堂教学内容。
比如就《认识时钟》这一教学内容来说,基础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以及竞争兴趣发起竞猜游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设置一定的奖励(小物件),然后在学生都激情高涨的时候展开教学。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加深学生对时钟读法的印象,还能极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整个课堂的活力与张力。
[图片1]
构建立体课堂,实现多样化呈现
除了找准兴趣切入点外,还应灵活采用多种呈现方式,构建立体课堂,最大限度放大快乐教学的效果。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完成相应教学目标,教师惯用的方式就是理论灌输,即有条不紊的为学生示范解题思路,通过反复演练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随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学生的认知度和信息接受面也逐渐扩展开来,书本上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变得枯燥无比,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加上传统死板的理论教学方式,学生更是感到排斥和厌烦。基于这一情况,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对多媒体教学工作进行利用,比如就《认识立体图形》这一内容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平台收集一些在学生生活中经常出现但是课堂中难以找到的立体图形,或是播放一些有趣的视频或是短片,让学生在视频里寻找关键信息点或是相应教学任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楚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3数学兴趣教学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诱导学生的学习心情
小学生心灵脆弱、敏感,如果教师摆出威严的面孔、严厉的批评和说教学生,会让学生对教师有畏惧感,学习起来小心翼翼。让学生躲避老师,从心理上远离教师,甚至厌恶教师。师生关系处于对立面,造成教学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学习,没有愉悦的学习情感,对教师不喜欢,对其所教的学科自然不感兴趣。“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认可教师,由对教师的喜欢而迁移到对学科学习的喜欢。
现代教育提倡的是一种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共同体,教师要俯下身去,不以强制的手段来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容易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共同探究,做学生的朋友,用爱心倾注情感。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觉教师亲切,愿意和老师交流,达成了师生的良好的互动,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提高了教学效果。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促进学习兴趣
学生亲自参与比教师的灌输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实践操作,所获得的知识要比教师灌进去的知识牢固得多。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智力。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内化为自己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增加了感性的认知,从而能很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数学思维训练
创建思维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新知背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好学、探索、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这时,教师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就轻而易举。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公式的推导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这时我提问:“它的面积有变化吗?”学生回答:“它的面积没变,还是6平方分米。” “它的面积变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借助操作性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而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设计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用两个大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
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1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动手实践,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就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思维方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