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USEIRY
  • 终于认识小学语文课堂怎样设计提问

    1 小学 语文课堂怎样设计提问

    课堂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怎样设计提问呢?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抓住文章思路设计提问

    提问要沿着文章的思路,抓住主要人物、主要线索及主要特征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并能从一个问题引到另一个问题,使每个问题成为整个链条里的一环。例如小语第八册《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写的是飞机由于安装了雷达,夜航时能畅通无阻,从而彻底解决了飞机夜航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而雷达的发明又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图片0]

    文章的主要线索是:蝙蝠的启示→3次试验→揭开秘密→制成雷达。课堂教学时,我沿着文章的思路,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分析课文:开篇提问: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呢?问而不答,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在师生共同学习中设计若干个小问题:这篇课文先提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启示)科学家们是怎样弄清这个问题的?(3次实验)飞机在夜间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制成雷达)这些问题的总体设计,抓住了文章的主要线索,牵动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老师来写水,我会这样写:漓江的水真清啊,真静啊,真绿啊!你们认为是书上写得好,还是老师说得好,为什么?”学生一听立即就去看书,研究书上怎样写,好在什么地方。

    有的学生说,老师说得不好,说得太空洞了,只说漓江的水又清又静又绿,水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别人听了一点也不明白;有的学生说,书上写得好,具体写出了漓江的水清,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有的学生说,书上写得形象,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来比喻漓江的水,使我们不仅好像看到漓江水的颜色,还感觉到了水的光波。在这个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总结书上是怎样把“水”写具体的。这时,水到渠成,学生很快就掌握了。

    三、设计的问题要新奇

    所谓“新奇”,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找答案。如《穷人》一文学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不以“桑娜和她的丈夫”为题而要以“穷人”为题呢?学生感到问题很新奇,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因为桑娜和她的丈夫都是穷人,所以以“穷人”为题,有的说,因为桑娜和她丈夫在生活上是贫穷的,但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作者是在歌颂精神富有者;还有的说,作者歌颂的不只是桑娜和她丈夫,更主要是为了歌颂像桑娜和她丈夫那样穷苦的劳动人民,课文表现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美德,所以要以穷人为题。看,新奇的提问,唤起了学生极大的说话兴趣,同时也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四、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体。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抓住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另外,提出问题后要注意停顿。课堂提问一般情况下是由少数学生发言回答,如果提出问题后立刻就指定学生回答,甚至先叫人后再提问,那么学生思考就不带有普遍性。这种做法只能使回答问题的学生认真思考,却不能顾及到全体学生。因此,提问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停顿以后再指定学生回答。

    这样无论是否发言,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进行思考,思维也就得到了训练。当然,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设计问题不能为优等生而拔高,也不能为照顾后进生而过于简单,其难易程度应是多层次的,使问题对成绩不同的学生都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简单问题让后进生回答,稍难的让中等生解决,难度较大的让优秀生大显身手。这样做,就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容易收到预期效果。

    2小学语文如何设计提问环节

    (一)找准提问时机

    1.在导入新课时提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生独具好奇与猎鲜,在导入新课前巧妙设疑,以独到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它可以是问题式的,也可以是图片式的,更可以是Free Talk式的,关键是要能引出该课时的新授内容,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提问。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课文重点所在之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般的小学生思维总会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教师及时发问,步步深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深拓展。深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深探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

    3.授课关键处提问。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课文的中心。

    (二)提高提问技巧

    注重直问曲问相辅相成。直问是直截了当,毫不含糊地提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例如,教〈趵突泉〉〉:“文中‘不知疲倦’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而曲问则能增加思维含量,并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教〈〈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一句时,可问:“作者登上百尺的‘危楼’,心里不感到胆怯吗?”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危”不是“危险”而是“高”的意思。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例如在教授《落花生》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的:先问“什么是‘爱慕之心’?‘之’是什么意思?‘生爱慕之心’的‘生’是什么意思?”再问“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爱慕之心?”最后,再问生活之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说出来吗?”这样按作者思路,循序深入,层层剥笋,化难为易,逐渐加深理解,自然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讲究提问艺术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富有感染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合理、科学并且巧妙,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营造活跃的答问氛围,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要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并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此外,教师提问的形式要有趣味性,还要注重对学生课堂学习心态的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调节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知道学生的学习,何灵活妥当地处理课堂提问时的偶发事件,因势利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

    3小学语文怎样设计提问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心理障碍,缩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反之,紧张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发展受到限制,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要顺利进行课堂提问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是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处于一种快乐、轻松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气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营造课堂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问的热情。

    [图片1]

    二、精心设计问题

    提问积极作用的实现还取决于问题的设计。问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那如何精心设计问题呢?

    1、问题要有吸引力

    所谓吸引力,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寻找答案。

    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教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不以“教科书”为题而要加个珍贵呢?那我换“宝贵的教科书”行吗?学生感到问题很新奇,立即展开热烈的讨论:教科书只是简简单单,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而这教科书来之不易,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有吸引力的提问,唤起了学生极大的说话兴趣,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总结了全文,检验了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

    2、课堂提问要有宽度

    所谓宽度,就是让学生由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大问题引起学生的大块活动,改变以前一问一答的简单机械的问答,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有宽度的问题能促使学生围绕教师的提问,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驰骋,多角度、多渠道、多人次地解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可以提出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富饶的?”这样,问题的内涵就比较丰富,使学生积极思维。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设计的问题宽度宽,就会充分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3、问题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如教《小镇的早晨》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老师来写小镇,我会这样写:小镇的早晨真安静啊?选真热闹啊?选真忙碌啊?选你们认为是书上写得好,还是老师说得好,为什么?”学生一听立即就去看书,研究书上怎样写,好在什么地方。有的学生说,老师说得不好,说得太空洞了,只说小镇的早晨安静、热闹、忙碌。安静在什么地方,怎样体现的,别人听了一点也不明白;有的学生说,书上写得好,具体写出小镇的早晨安静得都可以听见船橹划水的声音,热闹得仿佛置身于欢闹的海洋;有的学生说,小镇的忙碌通过学生、上班的人、卖早点的人得以体现。在这个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总结书上是怎样把“小镇的早晨”的特点写具体的。这样便水到渠成,让学生很快就掌握。

    三、把握提问时机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多么高超,提问的方式如何巧妙,训练的都只是一种机械的“应答性行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开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大力提高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如《海底世界》是老教材中一篇常识性的课文,当讲到此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针对课题质疑。学生也许会问:海底是什么样的?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海底世界中有哪些生物,等等。这样,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学习课文,就会比老师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学习课文,效果好得多。

    4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提问

    一、宽松的课堂氛围,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活泼的教学形式是激起课堂提问的前提

    一节课短短四十分钟,教学效果与课堂气氛是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会感到心情舒畅,兴趣才会被激发,求知欲才旺盛,思想才会非常活跃,流畅,达到提问的最佳效果。教师只有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激起学生的表达欲,学生才能由不敢问到敢问,求知欲才会被点燃,这是激起课堂提问的前提。

    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以幽默引导学生,怀着亲切友爱之心走进学生生活。尽可能地采用听录音,多媒体展示看表演,合作、谈话、有感情地范读等形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主旨,发现课文疑点,在疑点处重讲、重读、甚至以“小问”诱导,边读边问,边问边读,我还采用游戏、比赛,当小老师等形式,激发学生课堂提问,使学生提问与教师提问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益。

    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是关键

    讲授一篇课文之前,首先应在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是关键。因为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体会个中妙处,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这些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太浅显的不必问,太艰深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总之,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而应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中之重来处理。那么,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使所设之疑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

    1、在导入新课时设计问题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要特别重视导入新课的艺术性,用提问的方法,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效果。

    2、抓住课文重点来设计问题

    设计课堂提问应抓住重点,要紧紧围绕教材重点突出难点,问到关键之处,如教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时,先抓住“詹天佑是我国的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这句话中的“杰出”和“爱国”提出课文怎样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样提问,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语文,学习的针对性就比较强了。设计问题时应从教学关键点为线把问题串联在这一主线上,真正做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

    3、抓住疑点来设计问题

    所谓疑点,指的是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表面上理解了,但深究下去将产生疑问和歧义,如教“穷人”一课,理解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是疑点。为此,可以这样设问:“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会这样?最后她是如何考虑的,说明了什么,通过这样的设问,使学生思考,理解桑娜矛盾的心情和善良的品德。抓住疑点来设计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在新课结束时设计问题

    在每节课结束时,我都要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并设法留下余味,有意创设一个疑问,促使学生在思考,去探究,去创新,为上好下节课涂上一点神奇色彩,这对学生课后预习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

    三、合理利用时间是课堂提问的根本

    小学一堂课40分钟,如何准确地把握和合理、分配四十分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学生好动、好奇、但持续时间不很长。如果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只是教学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便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穿插课堂提问,但要科学地利用时间,一方面让学生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讨论的时间。

    这样的提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和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分组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有利于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一节课中也不能都进行提问,提问多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