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RMOYRF
  • 终于理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插图

    1 在 小学 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插图

    插图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插图呢?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利用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内容,插图都依赖于教材的文字内容,或服务于教材的文字内容,或从教材内容延伸开,能起到认证内容的作用,即对课文内容作呈现、展示、解释或延伸。插图在教科书中起着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突出课文重点或疏通文意、化难为易的作用,并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能较好地抓住文章的主旨。所以,教师要紧紧扣住图文关系,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内容。利用插图,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图片0]

    利用插图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导入课文是教科书插图最明显的功能。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和显眼夺目的格式能够给学生以枯燥平板的文字所不及的视觉刺激。学生会从喜欢看插图,继而喜欢看课文并引起图文之间的思维互动,由此喜欢教科书。受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的影响,小学生喜欢形象性的东西,对画面特别感兴趣,一些插图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在阅读课文时很想从图中知道课文的内容,把图作为依托,帮助阅读课文。课文插图很多是根据文中的某一情节所配的。

    教学中,不妨把插图作为铺路石,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创设一定的情境,然后,教师巧妙地利用设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的关注点由图引向课文。例如学习《三亚落日》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看插图,并指出美在哪里。然后,利用过渡语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课文内容:图片是实景的再现,可利用相机拍摄、或用画笔画出来。但要用语言把美景描述出来那才是更高的本事。课文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述美景的,我们来看他的描写是否准确、生动?这样引入课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够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绮丽多变的景象。教学时,首先从插图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庐山云雾的变幻多样,风光秀丽。然后再去走进文本,学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插图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图中的表象,使学生学会审美,理解课文的中心

    有些课文,单靠文字的描绘,学生是无法理解内容的。如《故乡》中共有两幅插图,教学时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插图。第一幅插图描述的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碴尽力地刺去。”这幅图中描述的是一个天真活泼而又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而在第二幅图中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个中年闰土的形象。――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是破衣烂衫,一双手又粗又笨,像松树皮,手里提着纸包和一支长烟管。这两幅插图中,我们教师可以问学生:“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为何有这么巨大的变化?”(经济生活的艰辛和精神负担的沉重。)教师教学时只要提示学生这两幅图所体现的差异原因,学生便能心领神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巧用插图,处理好教学的几个环节

    观察插图,导入新课,、借助插图,承前启后,依托插图,推波助澜,凭借插图,总结课文。当一篇课文分析结束,课文的主旨、人物的形象、故事的道理等等似乎脱离了文字本身,变得抽象起来了。而这种跨越是一般学生都难以接受的,因为它往往是老师的总结、概括和提升,常常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规律和认识局限。其结果只能是越俎代庖,劳而无功。对照插图,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课文,升华主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学《船长》一文结尾时,出示了船长屹立在舰桥上的插图,引导学生回顾课文。

    我是这样启发的:所有的人得救了,面对随着“诺曼底”号即将沉没的船长,被救的妇女想起了船长的两次命令――(引读),深情地说――(思考、表达);克莱芒想起自己在水中挣扎时船长的话――(引读),感激地说――(思考、表达);船员们想起了危急时与船长的那段对话――(引读),自豪地说――(思考、表达);“玛丽”号上的所有人都感慨地说――(思考、表达)。在教师设计的课文情境中,学生四次读、思、说后,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形象,就深深地屹立在学生心中了。然后,我再带着学生读最后一段话。此时的学生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朗读更是声情并茂。有了插图的牵引,课堂的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表达踊跃,领悟深刻。

    四、利用插图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很多课文都是要求学生能复述的,课文中图文一致性高的插图就能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台阶。如在教学《小熊住山洞》时,利用故事里所配的六幅插图让学生练习复述,图里清楚地画着一年四季小熊和爸爸去森林里准备砍树但都没舍得,最后小动物们飞来感谢。因为是低年级段,所以出示插图后先让学生按一定顺序,一项内容一项内容地说,然后让学生连起来说。经过这样的分步指导,引导学生细致看图,回忆课文内容,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下来就不难了。面对高段学生,我们可以利用插图和关键字,让学生练一练复述的技巧。

    五、利用插图让学生乐在其中

    让学生动手画图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乐在其中,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主持修筑铁路,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居庸关的隧道就需采用两端凿进法,八达岭的隧道采用的是中部凿井法,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就要按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这两个隧道的简要示意图,教师点拨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在操作中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内容,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2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运用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会行使一定的自主性。小学生性格活泼,对任何事物都很好奇,单一的文字阅读不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反而插图能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发现,每次发新书之后,学生都会对教材中的插图进行翻阅、查看。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插图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直观的插图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其根据插图产生思维或者情感,进而自主地探究学习。如:在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内容时,笔者以故事进行课前的导入,当学生的思维聚集在故事中时,笔者出示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结合故事和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插图有的说看到了战争的状况,有的则说看到了战士们的奋斗精神,等等,学生之间在思维上产生碰撞,促使学生自主进行阅读。这样运用插图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活跃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一举两得。

    二、运用插图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阅读文本

    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配合阅读文本进行的,出现的本身在于对阅读文本的辅助解释。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刚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是具体的,处于具体向抽象发展的过渡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本的思想内涵,体验、感悟阅读文本情感,进而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语文素养等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插图成为对阅读文本的注解,学生通过观看插图就会形成一定的情感,可以说是对阅读文本进行了二次创作,从而也就实现了阅读的教学目的。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插图来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阅读文本,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教育。如:在学习《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内容时,鉴于学生对艾滋病缺乏认知和了解,不能够真正体验那种与病魔抗争的情感,笔者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的思维是直观的、具体的,观察的结果很自然的是:瘦骨嶙峋的人。仔细观察这个病人成这个样子了,态度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很快发现插图中病人是微笑的。之后,让学生阅读文本,去了解为什么病人是微笑的。学生在有了初步思维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去阅读,并能够找出问题的答案:病人乐观的生活态度,病人与病魔抗争的坚强勇气和顽强斗志等等,深化了自我对阅读文本内涵的了解。

    三、运用插图,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插图的出现一方面是对阅读文本的注释,另一方面,插图本身单独拿出来看,它是空白的,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即:以插图静态的画面为基准,开展想象思维,想象当时的情境或者想象自己是画中的人物是什么样或者是看到插图自己想到了什么等等。鉴于插图的这个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插图,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进而以读写结合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在学习《游园不值》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来阅读和背诵这首诗;其次,让学生结合插图,想象当时诗人游园的景象是什么?观看插图中的春色,再与现实生活中的春色相对比,有什么感触?等等,引导学生开展想象思维,进而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触,可以是对这首诗的续写,也可以是写自己的心得,还可以写感触等等,不限制内容,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实现读写结合,深化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的运用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兴趣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优秀的插图能给学生以情感影响,这是由视觉艺术的属性决定的。插图可直接诉诸学生的视觉,造成鲜明的感受,而不像课文要借助阅读想象来间接地吸引学生。这就为有效快速地导入课文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在教学中,不妨先引导学生观赏插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时,先后出示了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学生发现:看了图二,才知道图一上树枝光秃秃的那棵原来是枣树;图二上柳叶变黄了,而枣树却枝繁叶茂┅┅孩子们质疑:图一上柳树已挂满柳条,为什么枣树却光着枝桠?柳树和枣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发现和质疑,让学生和文本还未见面却已有亲近感。当学生开始阅读这个故事,他们非常感兴趣,因为自己想到的问题就在故事里呢,自己多有先见之明!

    [图片1]

    (二)运用插图激发学生感情 走进文本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适时的利用插图,结合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文中的插图很多都是课文重点内容的直观再现,使学生学习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帮助他们直观形象的理解课文中字、词、句的意义。

    (三)结合插图,感知文本

    小学生对繁冗的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彩图兴致勃勃。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如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看图:从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谁?他们会是什么关系?从房间里的陈设来看,你注意到了什么?图中主要是两个人,有没有发现课文题目里提到的爬山虎?由于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样就能较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要学习的课文内容上来,同时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运用插图写作 实践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其实是学生练习写话的一块肥沃土壤。翻阅人教版语文课本,那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往往使你浮想联翩,你看那色彩缤纷的花儿,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美丽的景色,学生更是喜闻乐道。

    1、看图画写童话。

    在教学完课文之后,老师不妨有意识地将精美的插图请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如教人教版第三册语文园地七后,请同学说一说:“图上有( )的树叶,( )的梅花鹿,梅花鹿在森林里干什么?”最后请同学把这幅美景写下来。强烈的色彩图案刺激,生动有趣的富于想象力的画面,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也忍不住想把这美表达出来。

    2、看插图写生活。

    学生因为年龄特点,词汇、语言的积累不够,语言能力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过于杂乱无章,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这一直观手段联系生活,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中对一家人吃枣的情景只有一句话的描述,而插图却鲜活地展示了这件事情,这是多好的写作素材啊!每个学生都有家庭生活的积淀,这幅图唤起了他们浓厚兴趣。这种写话,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4小学语文插图运用策略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没有了兴趣的支撑,就没有了动力的支持。在小学这个阶段,学生由于受经历和年龄的影响,相对于抽象事物而言,更容易接受具象事物,相对于文字而言,更容易接受图片。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成为了教师应该注重的一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插图引入所要讲解的内容,让学生从插图逐渐过渡到讲课内容,不易引起学生反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一课时,学生初次听到课文的标题并不会有太大的反应,这是由于学生经历的原因,只有很少学生去过庐山,所以对于庐山并不感兴趣,并且通常学生见到的云雾远在天边,触不可及,因此所以学生对于“庐山的云雾”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也就谈不上感兴趣了。而如果教师在授课前让学生提前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对于“庐山的云雾”有了具象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插图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庐山上能看到云雾?”“为什么人能够站在云彩上面?”,借助插图向学生展现出不同于生活常见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不论教师的授课效率还是学生的理解速度,都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营造情景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

    小学语文的授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特别是针对小学生这一处于思维转折期的群体,他们正经历从具象思维理解转变为抽象思维理解的过程,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的引导,不仅仅影响学生当下的成绩,更是从深远的角度影响了学生的脑力开发。而要想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基础的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只有学会集中精力在一件事上才能做好这件事,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合理运用插图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郑成功》一课时,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通过文字的讲解述说郑成功的经历,一些学生很容易就产生走神的情况,此时需要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再次集中到文章中,就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通过观察郑成功的肖像,以及郑成功站在战舰上指挥战斗的漫画图,让学生描述插图中都有哪些人物出现,他们所在的场景是哪里,对应的文章中的文字描述在哪里……通过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分析插图,不仅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回归课堂中,而且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大有帮助。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通过插图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场景,通过插图集中学生注意力,逐步培养学生上课集中精力的能力。

    三、结合课文插图,锻炼学生思维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每个练习都配有插图,并且插图的内容大都较好的符合对应讲解的内容,文中重点事物以及形态描述等基本上都能在插图中找到,这不仅方便学生学习文章,更可让学生通过已有的插图发挥想象,通过文章对其他场景的描述也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幅画面,甚至可以将脑海中的画面绘制出来。因此图文结合讲解的方式对于学生理解内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有明显优势。

    例如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课,记叙的是作者观察金蝉脱壳的详细过程,而对于学生来说,尽管他们平时见过蝉,但在课上教师讲到蝉的话不容易马上想起有关蝉的细节,或者只记得蝉的外表长相,不了解每个部位的名称和作用。

    这时书上的插图就有了作用,学生可以观察插图中拍摄的蝉的照片,回忆自己见过的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借助书上插图向学生介绍蝉的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作用,在介绍完后继续课文的讲解。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于蝉具有了具象的认识,在文章中描述金蝉脱壳的具体细节,蝉的身体变化以及动作姿态时,能在脑海中绘制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蝉蜕的整个过程牢记在心。因此,充分结合文章和插图,让学生借助插图来锻炼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