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RRHQXD
  • 总算清楚小学语文生本课堂观后感

    1 小学 语文生本课堂观后感

    生本课堂的教学是有别于过去死板沉闷的教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下面是小学语文生本课堂观后感,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把握课堂节奏,营造快乐学习氛围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要想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还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也需要教师学会运用教育艺术充分把握好课堂节奏。生本课堂的宗旨要突出人文关怀,要体现情感激励,因此教师要通过调节课堂节奏来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图片0]

    例如,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时,教师可以把握质疑点,使课堂节奏错落起伏。以文中“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一句为例,有两位学生对其中的“以戏弄臣”和“今”提出不同的理解。一个认为“以戏弄臣”的意思为“以此来戏弄我”,“今”可以理解为“现在”;一个认为“弄臣”是名词,应理解为“皇帝狎近戏弄之臣”,而“今”的意思则为“如果”。笔者抓住机会让学生探讨,结果他们纷纷从句式、修辞、语境、人物背景、历史文化等角度谈到了自己的理由。课堂节奏轻松而欢快,形成了活泼热闹的氛围。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既掌握了字词的意思和句式的特点,又深入理解了文章的精髓,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展示学生风采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生本教育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

    运用小组交流展示方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教师肯给学生这种机会意味着对他们的信任,学生会有强大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来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一群小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会互相讨论,会考虑到在展示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那么小组内的学生就会自己先把能想到的问题解决掉,以确保在展示过程中不会出现卡壳的问题。

    2.以读引读、读说结合,读写相辅是生本语文的重要策略。

    生本教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引领学生自觉热情地投入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品味,获得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的相应提高。因此,教师无需预设太多,只需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存和认知水平为起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恰如其分地诱导。学生在真实反馈自身阅读感悟的同时,自然会理解、内化、迁移,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选择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两人扮小孩,一人扮裁判孔子,用文言文进行辩论,由朗读到脱离课本。经过演练,从中推选出三组在全班进行辩论赛。一小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字正腔圆,语气强烈。

    一小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次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节奏明快,针锋相对。孔子曰:“吾不能决也。双方斗为平局,不分胜负。”“哦!”全班发出热烈的喝彩声。我接着说:“孔子当年判平局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态度。假如孔子现在还活着,他老人家会怎么样裁判呢?”学生抢着答:“仍然是平局。”“为什么?”“因为两个小儿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两个小儿观察事物光凭直觉,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早晨、中午的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太阳大小也相同,只是背景不同罢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自寻找自己的有利证据,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掌握了文章的中心。

    三、静待花开满园,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生本教育不仅需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更要关注个体生命的情感状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它不仅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避免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应采取启发式教学,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情感的体验,多一份人生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喜欢上语文。

    如在教学三年级的《翠鸟》一文中,怎样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笔下的翠鸟是那么的可爱呢?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让学生齐读有关的段落:“翠鸟喜欢停在水池的苇杆上,一双红色的小反爪子紧紧抓住苇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齐读后再默读,并带着问题去寻找和发现答案。这时,教师提出的问题是:翠鸟是很可爱,可是谁也不容易在翠鸟自由自在的情况下去很近地观察它甚至触摸它。依据作者描绘的情形,我们能不能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作者主要描写翠鸟的地方?用两个字就可以。学生再次认真地默读相关课文,很快就找出了教师启发的相关知识:小爪、头上、背上、腹部、眼睛、长嘴等。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全班学生个个参与……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既趣味生动又简洁高效,成为孩子们学习语文的乐园。

    2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案例

    (一)以生活为参照,营造语文课堂趣味性

    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教学问题,以加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语文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在课堂中的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的紧密结合性很大。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本中描述的故事或者情节可能有过类似的体验,如《山雨》中对雨水的描写、《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建筑物、《北京的春节》中对春节风俗的描写等等,这些知识点都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体验共鸣,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这个优势,增加语文课堂的生活性,从而使学生有更多发自内心的话和感悟,在学习中意犹未尽,想要迫不及待地追随教师继续表达自我见解,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强烈的语文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认知内驱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外人赋予的,而是天然形成的地位,学生知识的取得是靠自己的有效构建得来的。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紧紧围绕新课程的改革标准,要求教师抛弃一成不变的教科书,积极导入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经验,甚至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内容的选择中,让教材最大限度地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喜好,使得学生能够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融入语文课堂的学习。

    (三)以互动为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互动”在新课改的课堂中,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教学词汇,但是如何将互动真正落实到语文课堂中,却并不是个简单的问题。我认为,互动的前提必须是民主、和谐的宽松学习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是放松的、自由的,并愿意真心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果课堂气氛甚为严肃,即便教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见解,也没有学生选择在压抑的氛围吐露自己的真实情感,教师机械的问,学生机械的答,互动就变成了一种课堂作秀,毫无意义可言。

    (四)以实践为基准,陶冶学生情感领悟力

    强调情感体验和渗透情感教育是生本课堂的教育理念之一,我也认为,语文课堂本来就是一种洋溢着生命情感和人生体验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这种生命性、情感力迸发出来,让没有生命的文字跳跃着情感与思想,帮助学生进行人格和思想的完善。

    3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一、 创建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前提,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的阶段学习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深入教学。既然说生本教育是对学习主体的学的有效应用,兴趣就是打开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扇门。比如在进行《最大的“书”》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最大的书是哪一本,这里的“书”为什么加引号,这里所说的最大的书到底是实体的书本,还是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充分带动起来,当然学生自己也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将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自己存在的问题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 教师应该开展分组教学

    素质教育虽然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但不能抹掉个人的差异化存在,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有所不同的,对于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也会略有差异。想要让学生的思想火花得到最大化的碰撞,同时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自身接受范围之内的知识储备,分组教学在生本课堂中将发挥巨大效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不能够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时候,小组就要充分代替教师的角色,把每一位学生都带入到语文学习当中去。比如说进行《两小儿辩日》的教学时候,文章中存在很多人物,如果只是教师简单地教,学生的感悟能力不是很深,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将课文中人物与学生产生联系,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更深层次地理解教学内容。

    三、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立自信

    无论是哪一阶段的教学,教学主体都是学生,教师应该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教师不应该担心学生的年龄层次不一样,在低年龄阶段应该一字一句地教学。教师更多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不是一个教学干预者。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前的预习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自己进行资料搜集,课堂中将自身存在的疑惑进行讨论,课后也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或是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小组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探讨,让学生从小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图片1]

    四、 在情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研究者,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更加强烈。所以说,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比如在进行《太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观察每天太阳的运作规律,联想太阳与月亮以及星系中其他星系的关系等。在课堂上,教师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利用有关太阳的纪录片,将学生放到一个无限大的宇宙中去感受太阳的相关知识。当学生对此产生好奇,产生吸引的时候,他们自己就会主动地想要获取更多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最大限度地掌握有关太阳的知识。

    4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自主探究,挖掘潜能

    “生本课堂”就应是崇尚自主的课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请看我们学校老师执教《太阳》中的一个片段: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成为研究太阳的专家了,你想通过研究获得什么知识?生:太阳离地球有多远?太阳热度怎么样?太阳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太阳有多大?师:好,你们就带着你们的问题去研究吧!请大家打开书本,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从字里行间发现并搜集最关心的信息,这就是对太阳进行假想研究。

    二、多向互动,教学相长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一贯是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因此,我们提倡“生本课堂”就应是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合作的环境下,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创造,实现教与学的共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生本互动

    生本互动就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即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去理解文本,去解读作品的内容,与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从中学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就是学生之间就文本所进行的对话。

    (三)师生互动

    教师要能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

    三、动态生成,富有创意

    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而又个性的生命体。因此,教师无论备课如何周密,教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种种“意外”。如果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理解视而不见,不能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转化为课堂生成的再利用资源,那就成不了好课。因此,笔者认为生本的语文课堂,教师就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仔细聆听学生的每一句发言,每一个动作,聆听学生们每次交流,讨论,抓住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培养的每个生成点,创造性地去运用它。

    笔者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教学《燕子》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时就感受到了“意外”的幸福。师:我们从这一自然段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感受到?生:我感受到了燕子的动作很轻巧,很灵敏;我从“斜”字体会到了燕子的动作很优美;我从“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了,感受到了燕子的速度真快;我从“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感受到燕子很可爱,也很顽皮。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燕子的确可爱,你看它的动作是那么的轻快、敏捷。(刚要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我看到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又迅速放下,面露难色,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于是,我叫了他。)生:老师,我觉得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燕子用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的小圆晕,那是告诉湖中的小鱼:春天来了。

    (话音刚落,我不禁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同时,也暗自庆幸没有武断的打断他,而是给了他表达的机会。)师:你的想法真独特,燕子还会告诉哪些小精灵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沉思片刻,纷纷举手。)生:燕子还会告诉湖中的小虾:小虾弟弟,快浮上来看看呀,春天到了!生:燕子还会告诉成群结队的小蝌蚪:小蝌蚪,小蝌蚪,你们快快长大,春天多美丽呀!生:……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在我们的眼中燕子可不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燕子,它就是一只――生:活泼可爱的小精灵;燕子就是一个春天的使者……

    课堂上,学生常会跳出教师课前预设的“规范化框架”,冷补丁来个“意外”。案例中,面对“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我并没有一语否决或置之不理,而是抓住学生突发的答案,及时调整教学,将阅读引向深入。试问:如果一成不变地按照原计划,学生的回答会有如此的精彩吗?课堂会有如此的灵动吗?所以说,预设与生成并非水火不容。教师只要随时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让欲设和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就会高潮迭起、富有创意。

    四、简明朴实,真切自然

    当前的语文课堂为了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语文教学实在承担了太多的异样任务,肩负太多重大使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它的无法承受之重。生本的语文课堂应实实在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服务,尽可能地把对语文教学本体无益的东西去掉,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简明而扎实。

    (一)流程安排要简化

    教学过程简化,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也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二)教学手段要简便

    当下有些语文课,过多地利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而放弃了语文“原生态”的最本质的教学方式。于是乎,我们的语文课就成了大杂烩。语文是实打实的,就是要多读,多写。这话是朴素的真理,至理名言。学习语文,就应当充分遵循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语文,就是要以语文的方式去学习。

    (三)课堂提问要精简

    当前的阅读教学,依然问题多多,教学的主要流程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大问题套着小问题;学生课堂上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在猜测问题的答案。课堂上,他们与静思默想基本“无缘”,和潜心会文近乎“绝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