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一种教学手段,随着对学生智能发展的日益重视,有效实施课堂提问就成为学校、教师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下面是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类型心得,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要把握所提问题的难度水平
[图片0]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往往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首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的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为好的课堂提问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它绝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
通过实践证明,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当以全班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上来为宜。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有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
二、要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
精当的提问可以优化教学结构,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有其不容小视的必要性。我任教的学科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在课堂上我常采用以下的提问类型进行提问:
1、引发提问。这种提问用以确定学习目标,培养情感,引起思维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使思维顺利进入学习知识的轨道,对学生起着引发和定向的作用。这种提问往往在揭示题目和讲授新课之前的导语中,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设问,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前提问:课文引用人物说话的内容作为课题,那么是谁要求谁把鱼放掉?为什么必须放掉呢?以上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会急于看书,迫切的从书中找到答案。
2、疏导提问。这种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的梗概,记叙的要素,作者的写作目的等,为进一步理解课文作铺垫和准备,这种提问多用于初读课文时。例如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在学习课文时我提问:我们知道了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毫不犹豫地救了落难的调达,但调达却恩将仇报。那么调达是如何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九色鹿又是怎样化解危机的?以上问题帮助学生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3、理解提问。理解提问多用于新学知识与技能的检查,了解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句子含义的理解,词语意思的理解,都可以用这种提问,特别在细读课文时经常用到。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部分时,教师提问:小女孩死得那么悲惨,为什么却“嘴上带着微笑”?这时她看到的是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使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4、评价提问。评价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可能,设置问题,引起学生评价的欲望。目的在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深入文章内容。评价的内容主要有:评价人物的品质特点;评价作品的写作特色;评价课文的优美语言;评价认识事物的正确与否和办事方法的优劣等(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10页)等。这种提问一般用在精读课文时或全文结束时。 例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时, 评价“即、穿、下、向”几个字,体会诗人用词的巧妙,更能理解他当时的愉快心情。
5、想象提问。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言未尽意的句段,或是作者没有明确指明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这时教师可以设计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提问,加深对文章含义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一文时,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教师提一些课文中没有说明的问题,比如:鲁滨孙在海上是如何活下来的,他为什么没有淹死?他在岛上生活的时候,没有遇上过野兽吗,他是如何应付的?等等。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6、总结提问。总结课文时可作总结性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深入领会教材内容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掌握课文实质,获得规律性的知识。提问侧重于对篇的理解及作者的感情的理解等。
2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一、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教师富有趣味性的提问,能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
例如,在教学《雨点》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我们和小雨点去了哪些地方?《雨点》这篇课文中写到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教学时,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同桌之间说说:“你最喜欢去哪个地方?为什么喜欢去这个地方?”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饱含意蕴的词,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独特的旅行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学习新课程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课堂提问要有整体性
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较辨别、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织起来的。提问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使之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避免多而杂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有些教师误以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得越多启发性就越大。纵观目前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满堂问”的倾向,看似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从优化课堂提问入手,提问要变散为聚,增强问题的整体性。
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还应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至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这种“问题链”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
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课文几次写到“鱼游到了纸上”?②作者每次写鱼游到纸上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③“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有什么联系?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领悟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晏子到楚国去见谁?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的?晏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课文。
三、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有效途径。开发性的问题在思维的向度上是多元的,答案也是多元不唯一的,能让学生去大胆探索,自由争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明辨是非,得到收获。
比如,《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作正确的总结性评价。这样一来,不仅让孩子与孩子之间进行了语言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又如,在教学《向命运挑战》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你准备向他提哪些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不是标准、唯一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启发性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并体会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启发学生非说不可的问题:“如果让老师来描写漓江的水,我会这样写: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你们说是老师写得好,还是书上写得好?为什么?学生一听立即会感到老师说的不如书上好。随后他们会急着去看书,研究书上这样写的好处,有的说老师说得太简略、太空洞;有的说书上用了形容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得生动具体。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如,《草船借箭》课文中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一位教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一、问题的设计要有艺术性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问题的“引导”艺术。
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就像扔入湖中的一颗“石子”,通过提出新颖、奇特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情境中,有助于学生跟随老师的教学思维进行思考和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老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如:“如果给你们三根火柴,你最想看到什么?”“如果你是文章中的小女孩,你会用这三根火柴做什么?”通过简单的提问,将学生引入课文,使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与思考。
[图片1]
2、仔细研读教材,提高问题的“价值”艺术。
对于小学蒙语文课堂提问,其不仅要紧紧扣住教学的目的,还要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仔细研读教材,通过精心的准备设计具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提问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广大蒙语文教师可以参考一些阅读类习题的问题技巧,当做课堂教学活动的预热与练习。例如:在教学蒙语文课文时,老师应抓住主要段落的重点句子进行探索、分析,设计价值性比较高的问题,如:“文章中的‘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文中‘我’突然明白了什么事情?”“文中的‘碰壁’是真的撞到了墙壁吗?”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问题,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使学生明白课文的真正含义,达到直入课文重点的目的。
3、掌握循循善诱的技巧,提高问题的“追问”艺术。
依靠一个问题的力量无法达到理想的引导作用,但是如果通过一系列互相关联的问题,为学生构建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知识体系,就能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例如:在教学诗歌的学习时,对于“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用法的赏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深入讲解。问题一:“‘绿’通常用来形容什么?”问题二:“‘春风又绿江南岸’是什么意思?”
问题三:“这里的‘绿’和我们平时所使用的‘绿’有什么不同?”问题四:“‘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春风又到江南岸’哪一个好?为什么?”通过简单的“追问”,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明晰“绿”由形容词“绿”变成使动动词,更好地将色彩进行动态化描写,使人们产生视觉上的形象美,从而达到逐步深入理解诗文的目的。
二、提出问题的手段要有艺术性
1、抓准时机。
提问的时机性很重要,如果及时抓住小学蒙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信息反馈并提出问题,那么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蒙语文教师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因此,抓准提问的时机能够提高学生在认知教材知识、理解教材重难点把握程度。例如:在课堂的开始提出问题,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提出问题能帮助学生回顾整节课的教学重点。但是如果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已经遇到困难,生硬地提出问题就会影响学生正常的思维模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抓住对象。
课堂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学生,但是学生因为能力差异、心智差异、兴趣差异等个性特点的不同,在蒙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来说,通过提问能够达到检验学习效果的作用,对于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提问是查漏补缺的一种良好方式,那么对于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过于复杂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混乱,因此为了提高提问手段的艺术性,必须抓住提问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3、抓稳方式。
提问方式有很多,对于不同的提问方式,老师要准确把握提问时的语气、态度,要对回答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对回答偏离课堂知识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正确的引导,蒙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很多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
4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案例
一、因需发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点疑点进行讨论,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即时评价和反馈,因此课堂提问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提问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需要来发问。一方面,在需要发问的地方,在使用提问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无需发问之处,就要坚决不发问,多而滥的提问会令学生失去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甚至会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或厌烦心理,这样课堂提问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纵观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可以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需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来精心准备课堂发问。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指向明确、突出主题的问题导入课堂内容,也可以巧设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创设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来导入课堂内容。
在引领学生进行课堂内容探究环节,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比如思考角度上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或最终答案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在巩固深化课堂知识环节,可以抓住课堂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兴趣点、聚合点或发散点设计课堂提问。在课堂知识的总结延伸环节,应注意结合知识目标来设计问题,以梳理全课知识;另外还要针对语文思想方法设计问题,以激发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二、因材施问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再强调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提问上当然也要因材施教,具体而言就是因材施问,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实施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不但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尽量做到恰如其分。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再加上认真思考后就能回答,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如果课堂提问与小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符,过于深奥则会使小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回答;过于浅显则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导致小学生失去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因材施问。
要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因材施问,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知识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设计一些考察对于信息的查找或记忆类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设计一些理解型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蕴含在课文中的知识加以概括综合;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设计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原因,判断真假,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比如,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时,可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问题:“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以增强他们的自信。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设计这个问题:“课文中哪个地方让你感受到生死攸关?”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和思考,锻炼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把问题设计为:“文中伯瑙德夫人及孩子们为了掩护藏在蜡烛中的绝密文件,如何巧妙地与敌人周旋?”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最后得到答案。
三、因疑引问
课堂提问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引导教育学生学会质疑提问。而后者往往为大家所忽略,却又更为重要,因为学问本身不但包含了学习,还包括了质疑提问。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它很好地阐述了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要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就需要紧扣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这个目的,注重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质疑、发问,即因的引问,或者说带着特定的目的进行引导性的课堂提问。
要做到因疑引问,教师就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大胆质疑提问,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掌握课堂知识,并锻炼提高学习质疑能力。如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请三名学生读一读课题,他们读课题的语气不一样,因此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于是,我说:“同学们,刚才这三位同学读课题的读法是不同的,说明他们对这篇课文有不同的疑问。那么,你读了这个课题以后有什么疑问呢?”
生1:课题中有一个“拣”字,这个“拣”字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拣”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买水果时要拣,拣就是挑选的意思。
生3: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有,现在请你们仔细地读一读课文内容,在课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