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实践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要找准德育教育的渗透点,正确地处理好语言文字与内容的关系,以文悟道,因道学文,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中。今天,朴新小编就来说说语文教学方法。
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
推荐学生读《爱的教育》、《繁星》、《春水》、《鲁宾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一些文学名著,引导学生作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开展“读名著交流会”,学习保尔坚强的革命意志、鲁宾孙执着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树立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图片0]
在积累和理解名言警句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例如,讲解《岳阳楼记》,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2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利用教材,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重要的一条渠道是借助小学语文教材进行。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它集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还是除小学品德与生活外的一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学科。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表面上看,教学时间比其他学科长;从学习内容上看,课本内容比其他学科更适合进行德育渗透;从实质上来看,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生活的必备工具,还是我们认识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它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能在很大程度上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学生勇挑重担的社会责任感。
[图片1]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句、段、篇来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字、词、句、段、篇,能运用感情进行阅读只有后三者。如果你够细心,就会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语句优美、内容生动、思想性强的写景抒情文章比比皆是,这些文章真实再现了自然的风景和生活的场景,为小学生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令人神往的天堂胜地。对于这一类文章,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在充分了解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对重点语句、段落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三、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全班学生的实际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认真分析,精心设计,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配合,用角色表演的形式再现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情境。这样,通过角色表演,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的,不再是“死”的,课文中人物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变得活灵活现,仿佛课文中的人物就就在自己的身边,或者就是自己。这样,就让学生“走”进书本,让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自觉地变成课文中的人物,感觉课文中人物的处境,带着课文中人物的感情去学习课文,去理解课文,从而强化学生体会,这样课文所描绘的形象就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五官,从而充满情感的色彩。这样,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恰如其分地进行表演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文章的印象和记忆,真切感受到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德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内化。
3激活语文课堂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多媒体可以把声音、动画等融合在一起,当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展示时,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也会随之增强。
例如:在教《东方之珠》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搜索香港的风景图片、影像资料等,把这些内容展示给学生看,他们会特别兴奋。在课文阅读之前,学生对香港就有了一些了解,这样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文本。
巧用插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配了许多精美的插图。不要轻视这些插图,这些图片或许就是文本内容的精髓所在。许多形象都在图中被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研究课文插图,看看是否可用,若贴合课文内容,教师就要好好运用。
例如:在教《郑和远航》一文时,笔者尝试着用课文插图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课上,笔者先拿出郑和站在船头的图片,让学生仔细看图,并说一说自己对郑和的印象。当他们说完之后,笔者写课题《郑和远航》,并边写边提问:这里的“远航”是什么意思?郑和要去哪里呢?问题提出之后,再让他们看插图,并让他们猜测郑和远航的故事。当学生们叙述完自己的想法之后,再让他们读一读课文,小组活动时,可以比较一下课文中的故事与他们之前的猜想是否一样?学生们特别喜欢这样的方式,他们研究插图,研究课文,把文本内容读得滚瓜烂熟。可见,在课堂上,运用课文插图来创设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探知课文内容。
4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注重语言描绘,激发学习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语言描述同提问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例如,在教《可爱的草塘》一文时,新课开始,以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宽阔无边的大地上长着翠绿的、高过腰的野草,一阵风吹过,就像大海翻腾起浪花,一层起着一层涌向前方
如果你拨开草丛一看,有一个小水塘,塘里的鱼挨挨挤挤,用水瓢就可以打到狍子,有时候塘里的野鸭还会飞到人家的饭锅里去呢!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地方吗?同学们想到这个地方去吗?看看究竟可爱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可爱的草塘》,希望你们能从文中找到你最想知道的答案。”通过这样有声有色的语言描绘,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唤起注意,激起同学们获取知识,探究课文奥秘的欲望,就可以大大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兴趣志向
1、课内外结合,课内打基础,课外出特长,把课内知识引向课外,开展语文兴趣小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又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如学生在学完《放风筝》一文,学会放风筝的放法,风筝自由飘落的情境使他们受到了美好的熏陶,感受了放风筝的乐趣,都想到野外放风筝,于是,我们组织一次做风筝、放风筝的发明创造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体会到了“空气有向上浮的作用力,要使自己的风筝在空气里浮起来,就必须选好材料,注意风筝的结构,各部分的比例”,这样学生在大胆的实践中探索出了真理。进行了大胆的发明创造,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在未知道路上所必需的坚强意志。
2、指导课外阅读,拓宽学习视野,它可以丰富学习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思想变得更纯洁、更健康。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学生阅读后,深受启发,对美的形象塑造者白雪公主、灰姑娘的遭遇深表同情,对心狠手辣的继母进行无情的鞭挞,通过这样的指导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与浓厚的兴趣,从而就可以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