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SZDFSL
  • 总算晓得如何理解语文教学资源

    1如何理解语文教学资源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资源?“生活处处有语文”,利用语文这一契机,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然后将语文运用回生活中去,这也就达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最根本目标。今天,朴新小编就来说说语文教学方法。

    着眼学科本身的资源

    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教会学生查找各种资料。这就要求教师有捕捉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的意识,有对教材进行“精加工”的能力――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学的“精华”筛选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点阅读、讨论,从而摈弃那种事无巨细、从头讲到尾的做法。学生就能对教材始终处于一种新鲜好奇的感受中,以探究未知的心态对待每一节课。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确立课堂上的“小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以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学习为例,在学生初步阅读、积极质疑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他们自己提出的十个问题分类、整理,然后选择一个问题开展综合性学习:到底应不应该放?(1)学生自由寻找学习伙伴,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或朗读、或表演、或向人请教、或与人辩论……)(2)集体交流,全班分成正方、反方两大阵营,展开辩论。这样的学习不是静态的复制、被动的适应,而是动态的生成、主动地建构。教师的参与是为了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选和重组,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整体发展。

    [图片0]

    关注学科之间的整合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综合性学习打破学科界限,强调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相沟通。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万缕的关系。我们在把握语文个性的基础上,以课文语言为凭借,适当适时地向各科教学开放,并相互渗透,发挥整体协调提高的作用。

    三年级的口语交际课《汇报学校绿化情况》,我就采用了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把课上得生动、丰富,其中又借鉴了色彩斑斓,能激起学生审美情趣的美术课,让学生在学校原有绿化图的基础上加进自己的设想创造,设计新的校园绿化图。借科技文艺课上,让学生上网寻找校内不知名植物的名称、特性……这样一篇比较枯燥的口语交际课因为和其他学科相互融合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眼,提高学习效率。

    2语文教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好语文教材

    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教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科书中的资源,新教科书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语文教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它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

    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提高语文素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教材为蓝本,在教学设计中挖掘出教材的价值并充分利用它,和学生一起感受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生活,丰富我们的体验,达到教学的目的。

    开展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要求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

    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积极参与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故事会、朗诵会、办手抄报等,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3激活语文课堂

    利用多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若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和直观。多媒体技术包括电影、电视、电脑等。运用电影、电视、等辅助手段和实物演示创设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直观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小学语文书中的文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借助画面再现课文美的情境,让情境在学生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与此同时,学生也真切地体验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妙处,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七月的天山》这一课时,因为学生基本上没有见过天山,所以在理解文中描述的情景很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依课文内容制作了课件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在天山的图片(大部分取七月份的天山图片),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声”“图”来感受课文所述内容,让学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作者所描绘的七月的天山美景图。又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打开课件,让学生欣赏草原的图片,展现出草原的四季图,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大草原的美。

    [图片1]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有效对话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课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课文中的“话”也就像自己说的一样。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改编课本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形似舞台剧的表演来给学生创设情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转换角色参与,创设出生动鲜活、情景交融的生活化情境, 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

    重要的就是,要想实现对话的有效,体验思维与情感的高峰,教师就必须在课前熟悉文本,理解文本,充分预设学生的反应和存在的问题,使自己对文本精神有充分把握,对学生问题又能应对自如。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还有就是对话不仅仅是教学形式,而是体现为精神上的交流对话,师生互相学习,彼此交换知识,使各自的认知得以丰富和提高;师生互相影响,共同在人格上彼此感染,进而在精神上发生积极的认识。教师和学生都作为学习的成员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互动,使学习过程成为师生各自精神发展和生命成长的过程。

    4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创新的同时,老师自己也要创新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发展,语文同社会同现实联系更加归密。语文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抛弃以往教学中老师照搬教科书,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要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和意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

    比如,我在教学中组织同学们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增加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热爱语文的学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因为演讲需要素材,需要挑选美文,这就需要学生们自己动手,动脑去筛选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和大家分享。我觉得这项活动非常好,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同学们积极踊跃的参与,从不落掉一次演讲 ,虽然只有五分钟,但同学们受益非浅,无论在语文知识的积累上还是阅读与写作上都得到了收获,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自己平时读不到的。这个活动达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双丰收。语文学习本来就是很宽泛的,光凭老师课内教授,学生吸收不好,我觉得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课下积累和运用。

    多观察、激发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留心周围事物的变化,发现其中规律,引起学习兴趣。学生总觉得司空见惯的生活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让他们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首诗,通过学习,学生们感到大自然真神奇,于是他们开始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坚持把见到的有趣的事写在日记本上。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一篇日记:“……咦,那是什么?白白的,好似一缕轻烟,又像是鸟的羽毛,飘飘悠悠地落下来,走近一看,原来是一颗蒲公英,我拿在手里仔细一看,好美!可这蒲公英的‘小伞’是它的花吗?世界上有趣的植物可真不少,像含羞草,只要一碰它,它就会像害羞的小姑娘似的把身子蜷起来;还有甜蜜果,吃了它呀,吃什么都像蜜一样甜;最有趣的是胎生树,从树上掉下来的棒子一落地,他们就会生根发芽……还有……还有……”从这则学生的日记中看出学生已经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主动把它写了下来。

    教学用语要儿童化

    教师语言要儿童化,运用儿童语言、语气、语调要亲切悦耳,这既可以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又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要不断地表现喜、怒、哀、乐等情绪,怀着一颗童心去体验和陶冶儿童的情感,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使他们天真无邪的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所以我在提问时适当运用微笑、侧身、声调的变换,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亲切,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