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USEIRY
  • 终于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指导朗读

    1 小学 语文教学如何指导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指导朗读?朗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朗读训练的切实有效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让课堂充满读书声。今天,朴新小编就来说说语文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读出情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浓厚兴趣,必须使学生自己喜欢学,渴望学。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欲望.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小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境,可以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带着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等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学生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图片0]

    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读出时效

    在很多阅读教学课堂中常常存在朗读时间不充分的现象,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还有不少学生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马上转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了,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因此,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三、教师重视示范朗读,发挥带动作用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的心中最完美的偶像。”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感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例外。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必须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吃透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确定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细细推敲课文的感情基调,对重点句段的不同语气、语调、轻重音、语调等要心中有数,并亲自“下水”示范感情朗读,或在课堂的情绪高潮中即兴范读,或在学生朗读读不到位时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语速、语调,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有了这些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就会得心应手。

    2指导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朗读内容

    作为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甚至是反复朗读,学生才能较准确的掌握和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才能把握文中的句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因为,朗读不仅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

    创设朗读情景,培养学生强烈的朗读感情

    比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时候,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电教媒体进行渲染,创设情景,介绍总理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明白周总理当时在亿万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他为什么深受人民的爱戴,人们为什么不忍离他而去以及他的逝世为什么是一生惊雷震撼着人民的心,让世人如此的悲痛欲绝等。让学生在教师有意的引导中,渐渐进入其境,领会周总理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从内心深处发出感叹:周总理啊周总理,你真是我们的好总理!同时对这个千古风流人物产生一种肃然起敬的情感。只有这样做,朗读课文才会使学生真情流露,更使听者受到感染,学生热爱、敬佩总理的思想感情才能表达出来。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朗读、诵读、默读;集体读、分组读、指名读以及分角色朗读。这些常见的朗读方式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朗读能力和群体的朗读水平时尤其显得重要。特别是在学习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中,采用分角色朗读与表演相结合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培养有创意的朗读能力。比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寓言故事时,让学生分别扮演“作者”、“狐狸”、“乌鸦”的角色进行朗读训练。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角色性格的了解,知道“乌鸦”的性格特点是虚荣心很强,爱听奉承话;“狐狸”的性格特点是狡猾、虚伪。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感悟寓意: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从而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激活语文课堂

    利用多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若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和直观。多媒体技术包括电影、电视、电脑等。运用电影、电视、等辅助手段和实物演示创设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直观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小学语文书中的文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借助画面再现课文美的情境,让情境在学生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与此同时,学生也真切地体验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妙处,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七月的天山》这一课时,因为学生基本上没有见过天山,所以在理解文中描述的情景很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依课文内容制作了课件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在天山的图片(大部分取七月份的天山图片),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声”“图”来感受课文所述内容,让学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作者所描绘的七月的天山美景图。又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打开课件,让学生欣赏草原的图片,展现出草原的四季图,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大草原的美。

    [图片1]

    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情境创设艺术

    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时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把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举一反三,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各个学校可以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开展语文教研活动,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就教师个人而言,首先要深入学习、理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原理,发现教学本质,并且时刻关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动态。

    其次,还要全方面提升自身素质,潜心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总结经验,使讲解深入浅出,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根据创设的情境发挥现场表现力,使情境富有感染力,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同时,教师还要提高随机应变能力,发挥自身思维力和想象力。在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是扩散的,教师除了具备广博的知识外,还需要较好的应变调控能力,以驾驭课堂。

    4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导语要新颖并创设生动的情境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如在教学《家》一课时,我这样导入的:“我先说了给的大家带来几位新朋友,”

    同学们期待很高,都想知道新朋友是谁,然后我就拿出了我课前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小鸟、种子、白云、鱼儿,让同学们和卡片上的“新朋友”分别打招呼并且认识它们。然后再通过讲故事的方法的让同学们给它们找到自己的家,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然后句式迁移,突破难点,也是用课前我精心准备的祖国山河、北京天安门和雄伟的长城等著名景点的图片,引出这么美的地方就是祖国,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我们都生活在这么伟大的地方,老师讲的时候体现出能生活在祖国的骄傲。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语音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同一句话,会说的人让人听了笑起来;不会说的,让人听了跳起来。富于变化的语音显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音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有时在大音量讲几句之后,再用小音量,学生反到更感兴趣。如果调值高,音量再大,听久了容易使人疲劳。

    反过来,调值低,音量再小,同样使人感觉有气无力。我讲课时,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甚至自己的身体状况变换语调。 说话速度的变化也影响到学生的兴趣。有时我讲话速度极慢,以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重视,也有时说得极快,同样也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同一句话,不同身份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品质的人说起来,会千差万别。我读课文,读课外读物时,尽力使自己进入角色,这样做自然激发了学生听的兴趣。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