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措施?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精心设计,探究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朴新小编就来说说语文教学方法。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功底
教师文化功底深厚,才有可能把课上得有味道,才有可能高效驾驭语文教学,才可能春风化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才可能在备课、上课中倾吐智慧,走上课堂轻轻松松地得到要领,翻出新知,轻轻松松地解决学生心头疑虑,把难点重点疑点都变为课堂上的闪光点,使得课堂满堂悦色。
《在山的那边》是中学的第一篇课文,又是现代诗。课前精琢细雕,凝成导语部分“新学年翻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多了一份憧憬、多了一分思考、一份成熟。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你却可以控制他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你却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你却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你却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你却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你却可以事事尽力。人生,一个朴实而深刻的字眼,是一个为自己而创造的过程,是一个让自己发光发热的瞬间。创造你诗意的人生,敞亮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席话敲击少年的心灵,点燃学习的火种,使他们饱含学习激情。课堂上受感染、受感动的学生正跃跃欲试。
[图片0]
“点石成金促高效”,把一堂课的几个环节化繁为简
一位青年教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到第四段。课堂上,老师只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问题:“这是一个怎样‘可怜的小女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参与交流、充当首席,学生学得自觉主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课上得很成功。一道思考题就解决了文本的“写什么”的问题,同时渗透了“如何选材”、“怎样写”的教学;一道思考题涵盖了完整阅读教学的两个流程:一是指导理解文本的语言,知道课文“写什么”:二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表达,知道课文“怎样写”。一读一写,从读到写,读写结合。一个简单不能再简单的问题构成了学生思维的“脉相”,“纲举目张”。
《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童年经验,童年的“我”偏偏又是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诗中真实的“隐秘的想望”影响“我”的一生。诗看似线条单纯,却情感起落跌宕,波澜迭出,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完成了最后的“海对山”的逆转。这首诗意蕴落在“山和海”,在诗中“山”指什么,“海”指什么,课堂的流程设计简单到四点:一是多诵读;二是解决一个问题:“我看到题目首先想到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三是识字和写字、四是老师简介写作背景、引导明确“山”和“海”的含义、讲解象征手法。
2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注重教学语言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最基本的语言类的学科,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语言能力,要对教学语言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合理的掌握,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应对语言方面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听明白、搞清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起到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在适合的位置和教学点运用具有思想性强的语言,营造出课文内容的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把学生带入课文内容的意境之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内涵。要达到语言的思想性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努力钻研语言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使语言丰富多彩、内涵深刻、富有吸引力。其次,语文教师要规范自身的教学语言。
每一位教师都要注重言传身教,作为语言类学科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如果在教学中缺乏语言的规范性,不但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且还会误人子弟,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规范,在课堂上做到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教学和考试中的正音、正字、朗读等环节。第三,语文教师要加强教学语言的针对性。初中语文课文文章众多,每篇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和内容各异,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散文、文言文,有喜剧、悲剧、感情剧等,如果语文教师不管什么类型的文章都使用同一种教学语言,必然会使学生感到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同时也不能使学生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教学质量自然不会好。所以,语文教师要加强语言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充分发挥语言的感染力,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主旨意思,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图片1]
培养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任何兴趣,那么他的语文学习成绩一定不会理想。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它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一个老师讲课是否精彩有趣,是否能够清楚地表达讲述的内容,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自身的教学方式,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教师可以使用“导入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金色花》一课时,为了表达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的意境,教师可以在讲课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第一段,可以引导学生跟唱,欣赏几幅影片的图片,让学生感悟母爱,由此导入课文,让学生们明白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深刻体会到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情感。之后,导入正文:“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通过这种导入方式,可以有效抓住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带入文章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文章的魅力,增加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认知程度,教学成果十分显著。
3激活 高中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要把基础教学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需求。一节有效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内容,也不在于课上得有多热闹,而在于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了多少语文知识,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把课的知识含量放在第一位,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掌握重要的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掌握特殊的句式和特殊的用法"就必须作为重点内容在备课时予以考虑。
教学工具的选择也必须要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如今教学设备多种多样,多媒体,投影仪等等在教学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我慢慢发现,有的时候,有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有的时候它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限制作用。比如PPT形式的教学,有时候,当幻灯片一张张放过的时候,很多学生不会跟随老师的讲解边听讲边记录,觉得自己都懂了,都可以记住,而记忆有一个遗忘的过程,过了一两周再去回顾学过的知识,很多学生只记得讲过,但是说不清楚,再去翻看教材和笔记,才发现什么都没有记。而传统的教具--黑板,在这个时候就奏效得多,因为学生都知道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比较重要,他们往往会边听边记,这样就留下了可供复习的宝贵资料,而不会像幻灯片那样使知识成为"过眼云烟"。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
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学会写作,从中获得知识。
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要求语文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剔除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实际的空洞话、不合语法的半截子话。
4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播放动情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创设优美的音乐意境,首先能起到渲染气氛的用,这样可以很快地的让学生走进文本,一方面能激发他们潜在的想象力,而且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作为老师,还有什么不乐意去做呢?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枣核》,主要记叙了一位外籍华人嘱咐“我”带几颗生枣核来试种,借此表达他强烈而又深切的思乡爱国的情怀。在上课之前,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用心聆听一曲《我的中国心》。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歌手动情的歌声,学生们很快就被深深吸引。笔者从他们饱含深情的眼神中,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澎湃的内心和对所学课文的期盼。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谁说带着期盼心情的兴趣不是真真最好的老师呢?
鼓励学生勇敢开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话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说”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以学得本领为社会服务,平时我们通过阅读来让他们认识社会,同时还要他们运用语言描述所见所闻来反映社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种种看法,以求提高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我们教的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心理素质大多不太好。脆弱、怕羞、胆小,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缺乏自信心。这些现象在他们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要学生们能把所见所闻自如地毫无羞涩的说出来,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手段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开始笔者让班级里的几个性格开朗大方的学生课前诵读比赛、生动的讲简短的小故事,让其他原本性格内向的学生心里也有点痒痒的感觉,慢慢地地激起他们的兴趣。之后笔者便硬性规定每个学生都要到讲台上进行1-5分钟的发言。
最初允许学生头天做准备,第二天开始表演,从复述故事开始,让那些胆怯学生扫除了心理障碍,慢慢开口说,再说的多一些。之后便加大难度,提高要求,笔者当堂出题,由学生即兴发表观点、看法。有时,学生还会互相论辩,谁也不让谁。久而久之原来不说话的能够大声说了,说话的,不仅要说,还持有自己的观点。那些学生由当初被逼上讲台到后来争着、盼着,自觉地、坦然地上讲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不能不说是一种对语文发生兴趣的最好表现。正如魏书生老师说:“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