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USEIRY
  • 终于领会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作文能力

    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集中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作文能力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图片0]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作文能力

    一、凭借教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本的许多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有的课文,或情节还可延续;或情感还在回荡;或事件还能翻新;或升华;或补充;或扩展――使课堂文本与课外延伸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作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所以教师要利用好课本,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训练既有灵活自由的命题要求,又有新颖多样的作文形式,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自由选择作文的权利,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开辟新的作文训练形式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生活,如创设童话作文、诗歌作文、应用作文、美术作文、录音作文、电视作文,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走向社会写调查报告来丰富学生的作文训练形式。在这些形式中,学生的各种语言都得到了灵活训练,能很好地提高写作兴趣。

    二、读书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美国作家海明威说,作家从事创作要有一口井。只有不断地“吸收”、“储备”,这口井才不会干枯。作文教学应在引导学生多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报上下功夫。尤其是作文前更应强调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搜集信息,积累丰富的感性素材,作文时就不至于“难为无米之炊”了。尤其要让学生多读教育部门的教学读物,各种优秀报刊杂志。如《作文世界》、《新作文》、《作文成功之路》、《作文报》等。这样使学生不但学会分析文章的方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些报刊学生读后就想一试身手,展示自己的才华。作文教学资料的积累与合理使用,会使学生的作文出现“五彩斑斓”的喜人效果。

    三、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材料天天有、处处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由于学生平时对周围事物不留心观察,不动脑筋思考,所以作文时无话可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让他们用眼睛看,用心去感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如在家中学做一种家务:包饺子、烧饭、洗衣服等。要让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的写下来。学生对这样有趣的实践作业,特别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一种家务的小窍门来表现自我。因此,他们就学的很投入,并能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因为是自己的切身感受,作文会真实感人。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兴趣会越来越高,作文能力会越来越强。

    四、有效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作文一旦完成,需要及时鼓励。特别是教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更能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创作精神。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容易从成功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多动脑筋,多表扬,少批评,上好作文指导课,写好作文评价语,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对作文产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高分激励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办法,给写的特别好的同学打一个100分,优秀的作为给打95分以上,的确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作文能力

    一、让学生感受生活,学会观察

    作文训练是一项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需要观察、思维、表达的密切配合。观察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相结合的智力活动过程,观察是人们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的发展是思维、表达等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作文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对于客观事物,只有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才会在大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

    二、注意平时积累素材,丰富学生知识文库

    (一)从阅读中积累写作语言

    从阅读中积累写作语言,一是课内阅读指导。教科书中的文章多文质兼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读写结合。二是课外阅读指导。除课内阅读指导外,教师还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读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的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还是科普读物,越广泛越好,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让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随时积累写作语言和素材。

    (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教会学生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汲取原始素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自然。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开阔眼界,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学会评价人生世态、辨别善恶美丑,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当然,这并非一日之功,必须经常坚持多积累,丰富知识储备,写作时,学生才会文思泉涌、左右逢源。

    三、激情对话,写真情作文

    对话,能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给学生带来一块自由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拥有一方能倾吐真情的净土,拥有一片灿烂的晴空。只有拥有激情的对话,才能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教师应积极地转变观念,主动地向学生介绍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成为学生的朋友。在平时的小练笔中,可以增加一些师生交流的话题,如“老师我想对你说……”“悄悄话信箱”,“我向老师提建议”,以此来促进学生与教师主动交流。教师应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自问、自想、自读、自悟、自写,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乐意的事。教师应注意作文前与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情感对话,作文前应及时了解学生想写或不想写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四、体验生活,激发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体验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感悟中培养学生写真情作文。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大自然风光往往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良好题材。 让学生走出校门,观察自然,融入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带来的瞬间心灵感受,既能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又能为写作提供良好的资源。蓝天白云、落日晚霞、村落炊烟、花草野果、潺潺流水、青青小草、飘香果园……这些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也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触景生情”,把情境教育引入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身边发生的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素材。让学生知道,说真话、写实事、叙真情就是作文。

    五、教师要参与习作实践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训练,与其他语文作业相比,带有更多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了提高习作指导的效果,教师要研究学生在审题、选材、表达诸方面的困难,尤其要了解那些作文水平低下的学生,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为此,教师要努力参与习作实践。这里所说的实践,主要指教师对学生要写的作文进行周全的考虑,如怎样审题,怎样去观察,怎样环绕中心取材,怎样用恰当的词语去描述等。其次,还要针对习作的难点、重点写下具体的指导语,甚至写“下水文”。写出“下水文”后再指导,效果就大不一样。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对参与写作实践的认识,并努力置身于学生写作实践之中,以提高作文指导的质量 。

    怎么提高小学语文作文能力

    一、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观察和体验生活是写作的基本功。要写好作文,就必须获得写作素材,写作素材就是文章的内容,这些素材来源于生活。

    [图片1]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在作文时却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究其原因就在于平时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没有积累写作必须的材料。必要把学生从狭窄的校园空间引入到自然环境,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勤于观察,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到心灵相触,情感相融。激发其产生丰富的联想,构思出具体生动的情节,达到丰富表达的效果。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写起作文就会有话可说、言之有物,才会得心应手,笔下的人物也就会栩栩如生。此举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为这类文章的写作提供了真实的个性体验过程,避免了学生无内容可写、无法下笔的现象的发生。

    二、指导学生写好日记。

    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可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什么叫日记、日记的格式、如何选择内容等,指导学生写简短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将自己所观察、思考的写成日记,从而不断地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增加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写作靠凭空想像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才能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才能做到文思泉涌,左右逢源。积极引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认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好的片断,就摘录下来,增加词汇量。总结文章的段落结构和开头、结尾的方法。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并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勤写读书笔记,为习作时灵活运用优美词句、生动段落提供素材保证,这样写起作文才会得心应手。

    四、让学生说真话、吐真情。

    作文说的就是真人真事,写的就是真情实感,但平时学生的写作中,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或抄袭他人,或无病呻吟,作文成了很多学生的一纸谎言。在学生的笔下同学都是拾金不昧的,老师都是抱病工作的,邻居都是乐于助人的,家乡都是美丽富饶的。内容千编一律的,缺少新意。

    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注意培养学生在练中要养成说真话,写真事的习惯。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要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要鼓励他们说真话,说心理话。如写“难忘的一件事”,可以从“为什么难忘”入手,引导学生回忆童年到少年,从校内到校外。说说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受教训的、后悔的、令人伤心的、令人高兴的、令人气愤的、打击最大的”一件事。在生活、回忆中选取印象最深的一件真事来写,这可以写出真情实感。教师对于写“真”的作文,给予高分鼓励,肯定表扬。

    提高小学语文作文能力的策略

    一、练习说话,即口语练习

    写作其实就是说话,就是把自己心里想的,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在现实中,往往有一些学生自己心里想得挺好的,但是写出来的文章却与之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把自己心里的想法用简洁而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新教材在多方面,通过多种方式体现出了语言的实践性,而口语的表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举办“普通话比赛”、“即兴演讲”、“背诵比赛”等各种活动,给学生创造条件,充分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其“口脑合一”,有利于其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写真情实感

    新课程更注重了对学生思想感情的培养,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之所以会“言之无物”,“无从下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明白作文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才能写得自然、顺手和流畅。所以在写作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感受,发表自己内心的看法,笔下要随着自己内心感情的流露而活动,那样才会真实、自然、言之有物,乱编乱造只能事与愿违。

    三、注重积累

    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它作为文章构成的重要成分,在写作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决定着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关系到写作活动的成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由于材料缺乏,学生写不出来。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材料的积累。茅盾说:“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对于材料的收集,我认为学生最起码要做到“三多”:

    1、多阅读。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聪明才智得以延续的载体。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读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拓展思路,认真合理地指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美的散文等等,充实学生的头脑,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涉猎面,丰富其材料的积累。

    2、多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要观察准备、透彻,才好下笔”,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掌握观察的各种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其独特之处、与众不同之处,要力求做到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别人看到的地方我们要看得更深、更有价值,并及时地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以备不时之需。

    3、多写日记。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叶老的话有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多写多练。而在教学中最有效、最易操作的就是指导学生经常写日记。在现实中,一些学生提起写日记就喊累,不知写什么,其实日记的内容很好确定,可以记下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或自己最深刻的体会和感触;也可以写下自己对某事的态度和看法;摘抄自己在报刊上看到的精美的片段和词句;自己某一时刻的灵感突来所发的奇思妙想……均可作为日记的内容记下来,充实自己的材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