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OHOWMM
  • 终于知晓研讨如何教小学语文古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让小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具有深远意义。那么研讨如何教小学语文古诗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图片0]

    研讨如何教小学语文古诗

    1、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在进行古诗时,要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起始阶段就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

    如在教学《滁州西涧》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同学们当然兴致高涨,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看到时机成熟,我趁机引道:“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将认识另外一位诗人韦应物,他的诗高雅闲淡。这节课我们将学习韦应物的一篇传世佳作《滁州西涧》。”顺势导入新课,引入课题。在对课题初步理解之后,为进一步创设情境,我引入了欧阳修《醉翁亭记》当中的一句: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原来,滁州西涧就是位于滁州西南方向林壑尤美的山间的一条小河。学生在诗一般的情境当中学习古诗,兴致自然高了。

    2、以图配诗,理解诗意

    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我经常会采用以图配诗的方法进行教学。为有效利用资源,我让学生结合诗旁的图画进行学习。图中都描画了哪些景物?哪些景物在诗中有体现。学生赏图看诗,再赏诗看图,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对诗文的理解也得心应手了许多。

    教学《游园不值》时,我让学生说说旁边的插图。让我欣喜的是,学生对图中诗人“小扣柴扉久不开”悻悻而归和那高墙之上的“一枝红杏”情有独钟,为我接下来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水到渠成。通过以图配诗的方法,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强化了记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助情境,感悟诗情

    感悟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在解字词,明诗意的基础之上,插入情境。试想,学生整体把握全诗后,加上教师的轻松点拨,或是闭眼想象,听着教师诗般的语言描述情境,或是配上音乐,走进画面,创构诗境,就会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

    《滁州西涧》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感受涧边幽草和深树黄鹂的画面,想象黄鹂鸟在林间轻松跳跃,婉转啼鸣时的情景,怎不让人心生爱意。然后话锋一转,体会作者为什么会独怜幽草,而对黄鹂却置若枉然,配合背景资料,解决难点。对于后两句诗的体会,我也是极力渲染。春潮夹带着雨势流得更急了,野外渡口的一只小船独自横漂。对于“舟自横”所赋予的情感,我引导学生体会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因作者急于归航,在这样的雨天,看到小船孤伶伶的漂浮在河面上,任其自然,让学生感受意境。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有“孤独”、有“无奈”、有“落寞”、有“凄凉”,体会不尽相同,但都字字真切。然后播放音乐,配以范读,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体验情境,诵读古诗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之一。古诗中蕴含着节奏、音韵、意境的美,最适合朗读。学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当中,才能真正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应在学生理解字词、句、诗意,感悟古诗的意境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自然,读出逻辑重音,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细细品味诗句所表现的意境美。

    《滁州西涧》这首诗写了作者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事情。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景物的静态与动态,以静衬动, 以动显静,构成动静对比,烘托出倍加幽寂的意境。整首诗的背景空旷幽静,作者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把握诗中深沉的基调,声调可稍低些。听录音、范读,品味后练读,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再读古诗,便声声动情,入情入境。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提高语言文字的欣赏感受能力,受到美的熏陶。

    5、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里。”情感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在学生领悟课文思想感情后,教师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为了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教材的难点处、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等作适度拓展。这样既开拓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

    有幸能听到石化一小洪大文校长的一节研修课--《示儿》,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然诗中所流露出的悲愤和无奈,又怎能让人平静?教师顺势拓展,出示《题临安邸》。虽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但那些达官贵族,封建的统治者们依然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哪有收复失地的决心,因为他们已“直把杭州作汴州”。学生的感情的心弦被触动,他们的交流和朗读或悲愤或无奈,让人心潮澎湃。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浅析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课末“增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我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图片1]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二、掌握古诗学习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考。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间、地点、人名等。这样也便于保留诗文原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背诵。

    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谁对愁眠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

    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

    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物,在讲解时结合有关实例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

    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我们还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古诗前后课文的联系。二是把诗进行归类。如爱国诗、友情诗、边塞诗、田园诗等。三是适当安排改写、仿写训练。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表演、绘画、演唱,真正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而且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了解古诗的作者和意境

    这一步是课前布置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有关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简介和作诗背景。正如欧洲教育学家德可利乐所说的:“兴趣是水闸,依靠他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并引导注意流下来。”这样布置作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初步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查到的知识互相交流。同时教师根据查找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配以感情基调一致的乐曲和教师形象的语言描述,使意境再现。例如:《示儿》这首诗的意境美可以这样再现:大屏幕展示:一个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却又为没能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不愿闭眼的诗人陆游,还有几个依偎榻前谨听父亲遗嘱的孩子。并配以哀怨的乐曲同时融入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的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热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会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这一意境的再现对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读起诗来感情基调会把握的特别准。

    二、理解诗题和诗句

    新课标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山西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院的董新良教授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强调学生自主性与合作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的管理行为,这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中高年级的教学,尤其是古诗教学,应更多的提倡整体理解。因此,我知道学生借助注释、查字典等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整体理解古诗含义。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品读诗句想画面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说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学生学习古诗,只读懂诗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真正领悟诗中的意境。而意境是诗中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研究的态度。”教育家布鲁纳也说:“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的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的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亲自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古诗都是十分精炼含蓄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们还要再次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反复吟诵、品读诗句,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再现美妙的画面。

    在古诗《示儿》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

    ⑴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700多年前这为伟大诗人的病榻前,你能向我们描述一下,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老人吗?

    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看到的情景:

    生:我看到了一位面带倦容,却面庞坚毅的老人;我看到了他的目光中满含着坚定的信念和深深的期盼;我看到他正用枯瘦的手正在写着什么;我看到他正用深沉的语调正对儿子说着什么;我看到他穿着破旧的布衣,拖着久病的身躯,但却心系国家的样子……

    ⑵如果你是陆游的子女,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久病缠身,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复,祖国不能统一,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配乐)

    学生进入情景,写下对陆游说的话。

    生:父亲,你安心去吧,我一定会继承你的遗志,扛起抗金的重任;你一生爱国忧民,如果朝廷能多有几个你这样的将领,我们的国土也不至于沦落到此;如果真有中原统一的一天,我一定不会忘了告诉你这个好消息,相信你泉下有知,也会含笑的。(音乐不停)

    此外,学生想象的内容与诗文愿意少有出入或有点不同也不要紧,只要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大体上符合诗意就可以了,更不要强求一律。

    四、美读全诗悟情感

    美读是朗读的只高层次,不仅要掌握好古诗朗读的停顿、注意重音,还有把握住诗歌的主题,在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进入古诗意境,达到诗人、文本与读者三体合一的情况下,读出古诗的韵味、读出美感,才能产生美读的效果。美读放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让学生在步步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的飞跃。美读时,给学生配上乐曲,这样会更富有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