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LBGNBG
  • 总算认识小学语文登鹤鹊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此诗前半部分描述了鹳雀楼的景色并抒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后半部分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惆怅。下面是小学语文登鹤鹊楼教学设计,一起来了解下吧:

    [图片0] 小学语文登鹤鹊楼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鹳雀 猜一猜,“鹳雀”是一种什么?学生看字形,明白“鹳”和“雀”都是指鸟。读准词语,学习生字“雀”,给“雀”组词(麻雀、孔雀、雀跃、小雀)

    2、认识了有趣的鹳雀,我们再来认识一座楼。

    看着插图说一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楼?

    板书:鹳雀楼 它位于山西省,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所以得名鹳雀楼。 读好楼名。

    学习学习生字“楼 ” (形声字,古代的楼大多是木楼。)

    3、设疑导入:这座楼看起来非常普通,就因为一个人、一首诗,这座楼天下闻名。这个人是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之涣最有名的一首诗——登鹳雀楼,跟随诗人一起登上这座——鹳雀楼。

    二.初读古诗

    1、自由大声把古诗读正确,划出生字。

    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范读,指导停顿: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开火车读。

    三.朗读感悟,指导识字

    1、傍晚,登上鹳雀楼,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看图说话。

    读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识记生字“依”做动作理解“依”。

    2、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落下,从天空往下看,那是什么?看图说话。

    滔滔的黄河水朝着东海汹涌奔流。多么壮观的气势!

    指导读好第二句:黄河入海流

    积累反义词:入——出。学习生字“入”

    3、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好一二句诗。和同桌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4、王之涣被这壮观的景象陶醉了,站在这高高的鹳雀楼上,他会想什么呢?出示句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小朋友,生活中你登高看过风景吗?

    同桌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

    集体交流(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 就要再上一层楼),相机学习生字“欲”“穷”“目”“更”(欲,想要。穷,查字典理解,在诗中的意思是“穷尽”。“千里”,古诗中“千”指很多,积累带有“千”的成语和诗句: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变万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再。)

    男女生赛读三四句诗。读了这两句,你明白了什么?(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5、其实这两行诗不仅可以用在登楼,还可以用在生活中学习中。过年时,爸爸妈妈会对你说什么?你又会对爸爸妈妈说什么?

    6、小结:一千多年来,这首诗不断被大家吟诵,成为千古名诗,鹳雀楼也天下闻名。有感情地读全诗,边读边想想画面。

    四.拓展练习

    1、同桌互背《登鹳雀楼》,读句意说出相应的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

    (4)再登上一层楼。 ( )

    2、积累王之涣的名诗《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教后反思】

    《登鹳雀楼》一年级时学生已经会背了,因此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识字的积极性,掌握本课8个生字,二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感悟诗句的意境,明白诗句蕴含的道理。

    教学伊始,发现好几位学生都不能正确认读“鹳雀”一词,看来对于学生来说“鹳雀”是很陌生的东西,于是我启发他们集中精神猜一猜,学生跃跃欲试,连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周诗禹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我猜鹳雀是一种鸟,因为里面有一个鸟字!”“哇,真了不起的发现!”于是我随机告诉学生,“鹳”就是一种鸟,“雀”也是一种鸟呢,下面的“隹”表示鸟。在此基础上看图认识“鹳雀楼”介绍鹳雀楼,突破了难点,相信“小发现者们”大多牢牢记住了“鹳雀”一词了。

    古诗只有短短四行,二十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逐句朗读教师分析的方法显然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如让学生自己朗读,结合生活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下来,学生说的也很有意思呢!

    本课生字大多为形声字,且字形简单。采用了表演体会法(依)、自理分析法(雀、楼)等多种方法,识记率高不高,看明天的课堂听写。

    小学语文登鹤鹊楼教学设计篇二:

    一、导入(1分)

    孩子们,我们又一起来上最喜欢的古诗课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写下的千古名句《登鹳鹊楼》。

    二、介绍背景(3分)

    王之涣是著名的唐代大诗人,他个性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这首诗的题目是《登鹳鹊楼》,鹳雀楼位于山西,有三层高,前面是对着中条山,下面是汹涌澎湃的黄河。诗人在傍晚登上鹳雀楼后,看到壮观的景色,引起了遐想,于是留下了这首千古的名句。

    三、学习古诗(25分)

    1.学习古诗的内容(10分)

    好,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这首古诗。

    播放碟片

    要求:幼儿静静的观赏,并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让幼儿自己去体会古诗的内容。

    讲解诗句的内容

    用简单精炼的话让幼儿知道古诗诗句的大致内容,帮助理解古诗中的感情。

    题目讲解

    诗句讲解

    诗人在鹳雀楼上远远看去,太阳沿着山边慢慢的落了下去。

    汹涌澎湃的黄河奔流向南而去,流向大海。

    若是想要看尽这千里风光,那么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所想,特别是后两句,是千古名句,意思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激励孩子们要努力向上。

    2.朗诵并背诵古诗

    我说过,古诗朗诵的技巧是重音、停顿、尾音延长。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首诗是怎么读的。播放碟片

    要求:幼儿静听,体会朗读的韵律美。

    教师领读:

    (1)画出停顿和重音

    (2)逐句示范并讲解(幼儿单句模仿全诗领读)

    背诵:

    分组比赛

    个别表演

    要求:站姿,声音,可加动作

    过程:朗诵——点评——奖励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唐代大诗人《登鹳鹊楼》,现在我们和电视一起说一边。

    五、结束课堂(1分)

    小学语文登鹤鹊楼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 多媒体课件 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雀”和“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2、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3、师板书课题,学习“雀”和“楼”

    4、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图片1]

    二、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不懂的字词旁画上“?”号;

    出示诗句,检查学生的朗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穷 、更 、入】这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指名读,齐读一下难读的生字。

    指名1人读古诗。

    同桌互读互听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句诗。

    ⑴ 小朋友先读读第一句诗,再看看文中的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点名“白日”指傍晚时的太阳)

    ⑵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再去看看吧。

    师配乐深情叙说: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波涛汹涌,流向远方,流入大海。

    ⑶ 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象,让诗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黄河……。

    ⑷ 现在,你明白了诗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着、靠着)

    那“依山尽”就是指太阳挨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⑸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不仅看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还见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 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滚滚的黄河水,想像它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这句诗读得更好!

    (视频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自由练读。

    ⑺ 指名1人读。若读不到位,师加以指导。

    小结学法: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板书:看)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这句诗的?(借助文中插图,发挥想象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大帮手,读好诗句)

    对呀,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想象画面,来学习古诗,今后,大家一定要常运用这个方法。

    2、学习第二句诗:

    ⑴ 站在鹳雀楼上,面对这样壮观的美景,诗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读 (第二句) (背景图:鹳雀楼)

    ⑵ 理解“欲”、“穷”在板书上点出“欲”,“欲”在字典里由四种解释(课件出示:①欲望 ②想要 ③需要 ④将要),你觉得这句诗中该选哪种意思呢?(课件闪出“②想要”)

    ⑶ “目”指眼睛,“千里目”诗一种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必须要 。

    ⑷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⑸ 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自由谈。(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生自由谈。出示:

    (1)学期结束了,我希望好朋友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用诗句鼓励他,愿他学习: 。

    (2)爷爷奶奶希望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不断进取,越来越出色,祝他们工作: 。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吧!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课件出示画面、古诗。再把这首诗连起来读读吧!

    情境中背诵

    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曲,练着把这古诗背一背。谁来背?指名2人背。

    齐背。

    反馈练习

    回忆古诗填空:见《补……》第47-48的第1题。

    3、拓展练习

    王之涣还写了很多诗呢,今天,我们再来看他写的另一首诗《凉州词》

    课件出示: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带领生齐读一下。

    四、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雀”和“楼”

    小学语文登鹤鹊楼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略)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古诗《登鹳雀楼》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着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学习第一行诗句时,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课文《夕阳真美》中的相关语句,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教学效果显着。此外,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还有,对多媒体的操作还不够熟练。一是“黄河入海流”的画面本应图、文、声立体输出,结果“黄河水”只闻其声,不见其景,当时我只能随机应变,运用音乐创设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描述,仿佛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学生写字时我是配的优美典雅的古筝乐,结果课件并未播放。

    不过,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通过讨论、试教,我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凡事都在发展,我也会不断鼓励自己,用取得的收获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