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那么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图片0]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费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怎样开发学校课程资源,使学校变成不只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地方呢?
	1、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2、激发热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3、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红领巾导游队和红领巾小摄影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加强学生的词句训练
	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语文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十分重要,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1、从“词”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厚积薄发。
	求新求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词语就仿佛是一块块富有生命的砖石,只有把这些砖石富有规律地垒砌在一起,才能建筑起一幢幢或耸入云天的高楼大厦,或精致小巧的亭台殿阁。首先、在课堂上注意训练。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背诵名篇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的诵读和记忆。
	在重点句式的教学中,更要抓住传递感情的重要词语,咀嚼、推敲,让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结晶和喜怒哀乐的挚爱深情绽发出耀眼的火花,让学生身历其境,感动,共鸣,震撼,使这些词语成为学生语言中的一部分。其次、在课外要注意积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很多好词语在走马观花的浏览中被忽略了。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好词语、好句子,通过自己准备的笔记本随时进行收集的好习惯。收集来之后,反复进行诵读、体会,在作文的时候尝试着运用这些好词语。
	2、从“句”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多重练习。
	脱口而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句”犹如一个个组装好的零部件,只要胸有主旨,那一个个零部件就如同服从命令的士兵,鱼贯而入,组合成为一个个整齐而富有生气的段落,组合成为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在练习中一要有意提炼。在语文教材中,重点语句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的在文中定下了文章的基调,有的在文中是点睛之笔,有的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要有意识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把各种不同的句式掌握在自己的脑海中。通过有意识的积累诸多不同的句式,获得不同的表达路径。三要有意训练。作为教师在课内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句式训练,通过填空、造句、段落接龙等方法,使学生早一点摆脱作文腔,走出符合自己性情的创作风格。
	三、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倾听习惯
	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位居之首,可见听的重要性。倾听的能力不是天生得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它不仅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体现了学生对说话人的尊重,学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非常重要。
	小学生的特点是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性去听别人说。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生活实际和名人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倾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性,提高“倾听”的自觉性。
	我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在倾听时做到: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二、鼓励学生说出来
	“说出来”就是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说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口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爱口语,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小学生的向师心很强,任何事都喜欢向老师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每一节语文课开始,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我们教师一段生动优美的导语,几句精辟的总结……都给学生起着模范表率作用,学生也会在平时交际中努力地要求自己尽量把话说流畅、连贯。
	经常这样的练习也会使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其次,还要给学生创设情境,例如配乐诗朗诵,想象文中的情景,在此情此境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心中有话可说。最后,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很不错,充满信心,这样,会更好地激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愿意与人交流。
	三、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图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1、积累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使学生在积累展示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2、经典诵读活动。结合我校“经典诵读”活动,在班内开展不定期诵读活动,结合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求学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掌握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又锻炼了朗读记忆,还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深层次加深了学生的文化积淀。
	3、指导学生办手抄报、进行调查访问等。办手抄报锻炼了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媒介的能力,调查访问则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之学会交流。
	怎样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1、借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的世界是美的世界,语文教师应该让“美”在语文课上生动起来。然而,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美育”,往往不能将语文知识传授和情感教育相融合,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下,教师要更新思想,借助语文教学活动,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例如,《金色的草地》是一篇描绘大自然魅力的文章,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蒲公英:“上面白白的、一根一根的就是蒲公英的绒毛。请问,若是一大片草地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绿色)是的,但是,有一个小孩却看到了一大片金色的草地,来吧,我们去看看这篇神奇的草地。”进而,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2、扩大语文阅读面,拓展学生视野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受阅历的限制,接触到的人和事有限,当然,阅读面也是有限的。而且,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了,因此,教师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逐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仓库。
	例如,在学完《大禹治水》后,我并没着急进行下一节课的讲授,因为我看到学生喜欢听一些传说和寓言,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将自己读过的其他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讲给学生,如,夸父逐日、共工怒闯不周山、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等,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开阔视野,而且,阅读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3、立足语文教材,培养情感态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例如,在教学《日月潭的传说》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时,我并没有直接进入正文的讲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了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生活的地方没有了太阳和月亮,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最终,教师给予总结:“没有太阳和月亮的地方是不是很难生活下去呀?”学生异口同声:“是。”“据老师所知,太阳和月亮被坏人拿走了,要想找回来的话,需要翻过一座座高山峻岭,渡过了一条条大江大河……历尽许多困难,请问,有同学愿意去吗?”接着,我询问了几个学生,并顺势将学生引入了正文的学习中,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见义勇为、舍生忘死、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进而,让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提高。
	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尝试
	一、通过复述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应用能力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他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语文复述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这也有助于语文应用价值的展现。然而,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分数,为了考试,导致经常忽略语文应用价值的培养。因此,从如何借助复述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简单介绍。
	例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想象画面。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反复地阅读文本,并组织了一场复述课文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再一方面就是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会随着学生的练习也会得到提高,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理解文本大意的过程中也会明白文本中所要表达的做人不能太自私的道理,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通过语文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在拓展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能力和教学效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及审美教育。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价值,让学生在欣赏语文文本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了鉴赏,如:“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威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等等,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桂林山水图,让学生在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怀》时,导入环节中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懂你》这首歌,同时,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些图片,如,孩子刚学走路时母亲双手护着;地震中母亲至死紧护女儿;生病后不眠不休的守护在床边;出门在外的游子回家后母亲的笑脸;白发苍苍的母亲在门口等孩子回家的图片等等。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去感受母爱,去体会母爱的伟大。
	接着,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去体会作者的母亲的善良与伟大,最后,我让学生讲一讲“母亲的一件小事”让学生在回忆中去体会和感悟母爱,进而使学生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