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LYMEZD
  • 总算发现小学语文如何新课导入

    小学语文新课的导入法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那么小学语文如何新课导入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如何新课导入

    [图片0]

    一、演讲导入

    教师可以设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演讲题目,请一位或两位同学进行演讲。

    我在讲授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时,首先安排了两个同学以“我的祖国”为主题,进行五分钟演讲。两个同学充满激情的演讲,深深地感染了大家,使同学们很快进入了诗歌的艺术氛围之中。

    这种导入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巧妙地联系实际,创造情境,导入新课,可谓一举两得。

    二、诗歌朗诵导入

    诗歌形式短小精悍,内容丰富隽永,讲究平仄压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为学生们所喜闻乐见。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兴趣来导入新课。

    在学习《沁园春・长沙》一诗时,我先要求学生全体起立,齐背毛泽东的革命浪漫主义诗篇《沁园春・雪》。慷慨激昂的背诵使学生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然后我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们思考:(1)什么是词牌?比较这两首词在字数、平仄、压韵方面的相似之处;(2)这两首词的写作时间有何不同?通过这种比较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新知识,而且也温习了旧知识。

    三、影视歌曲导入

    一首好的歌曲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理的启迪。语文教师可以利用青少年对影视歌曲的喜爱,选择一些与课文内容意境统一的歌曲来巧妙导入。

    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让学生们先欣赏描写徐志摩爱情故事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主题曲。欣赏着深情的旋律,学生们如痴如醉,不仅注意力被吸引过来,而且还对作者的生平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笑话、故事导入

    令人捧腹的笑话,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打开新课的金钥匙。

    在讲巴尔扎克的小说《守财奴》一课时,我首先讲了《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时“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而“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的故事,然后说:“在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笔下同样有这么一个守财奴,他甚至比严监生还要吝啬、贪婪。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么一个形象。”

    用这种导入方法,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五、复习导入

    对于前后衔接紧密的课文,或一篇课文的第二、三课时,可以从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入手。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增强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

    六、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使用很频繁的一种导入方法。对于多数课文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直奔主题,迅速切入课文。可以介绍作者,交代写作背景,也可以讲解有关文体知识,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设疑导入

    在课堂的开头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听课,可以有效地提高听课效率。

    我在讲鲁迅的小说《祝福》一课前,首先充满感情地提出问题:“旧中国劳动妇女饱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那么导致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呢?”随着课文讲解的深入,学生们逐步找到了答案,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情境导入法

    具体生动的情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师、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而专注地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巴东三峡》时,先运用电教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示三峡的美丽风光,然后对照图片进行简介: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瞿塘峡,又称“夔城”。

    江面最狭处不足百米,两岸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劈,云天一线,水急浪高,陡峭的石岩上刻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气势雄伟。巫峡,因巫山而得名,又称“大峡”。出瞿塘峡经大宁河宽谷便是幽深秀丽的巫峡。“云雨巫山十二峰”分列两岸,其中神女峰最为俏丽有名。巫峡两岸重峦叠嶂,群峰如屏,水流曲折,波浪滔滔,犹如天然画廊。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以险峻闻名。峡中悬崖凌云,怪石嶙峋,银瀑飞泻,古木森然,仪态万千,两崖有许多名胜古迹。

    这样创设情境导入,学生通过直观欣赏和听老师介绍,仿佛进入诗情画意般的优美意境中,不禁心驰神往,有如身临其境,渴求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样开篇伊始,学生兴趣萌发,情感调动起来,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就能全神贯注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中,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悬念导入法

    在语文新课导入中,教师要巧设悬念,让学生于司空见惯中求悬,于未知中求悬,可以塑造学生的“愤”、“悱”心态,促使学生有所期待地研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认真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寻求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9课《骆驼寻宝记》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课文的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外还写了其它许多动物,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将写到的动物圈起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的导入设计,设疑布障,引起悬念,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导入法

    列宁说过,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感情而存在。喜怒哀乐,怨愤忧愁,爱憎好恶,褒扬贬斥,这种种感情活动组成了人类世界。一个人带着感情去认识生活,肯定会更深刻。语文课文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尤其是记叙文类最综合、最生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投入到感情的氛围中,把学生的“情” 诱发出来,这也是立足于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的一种方式。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背影》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真挚无私的,而这种爱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体会到了,有的体会不到。

    不管有没有体会到,让你说出来,总感觉无话可说。同学们回想一下,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是什么事使你感受过这种爱?这种感情是通过父母的只言片语体现出来,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中?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出,还是通过某一身形体态表现出?(在提问时,说得很慢,每个问题都有停顿,让学生进入对父母的回想中)父母疼爱我们,可不少同学总觉得父母管得太多,有的甚至还怨恨父母;可有时偶然的一个细节,不仅会使你一下子体悟到父母的爱,而且还会使你终身难忘。大家信不信?不信?那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一个人是怎样领悟父母之爱的。”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被笔者缓缓的语气深深地打动了,情之火就被点燃了,随后以非常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

    四、电教导入法

    电化教学是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传送和加工教育信息,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活动。电化教学不仅手段较新,而且省时省力,能形象、逼真地反映客观事物。由于电化教学能变“死”为“活”、变“静”为“动”,声、色、画、乐、视集为一体,图文并茂,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因此,在语文新课导入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第16课《南京大屠杀》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南京大屠杀》。当同学们观看了这部电影后,对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使南京三十多万军民罹难的大屠杀记忆深刻。每个同学都义愤填膺,决心牢记民族的奇耻大辱,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导入新课,使学生进入了特定的情境,产生激昂悲壮的强烈情绪,不仅能很好地投入课文的学习,更是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真是一举两得。

    [图片1]

    五、比较导入法

    比较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在语文新课导入时,可以运用比较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较好地进入新课学习状态。例如,教学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小男孩》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读这篇小说,令人想起契诃夫的《凡卡》。小男孩比凡卡更值得同情。凡卡有爷爷,他很爱爷爷。他写给爷爷的信里虽然有许多眼泪,但散发出茶炊、烟草的甜甜香气。小男孩没有爷爷。小男孩没有爸爸。他想起爸爸骑自行车,让他坐在后座上,算是有一点亲切感,但一闪而过,太淡了。他没有妈妈,妈妈是‘魔鬼’。魏志远不像契诃夫那样把同情流露在纸面上,并且知道准会赢得读者的同情。

    魏志远的同情藏得很深,不动声色。甚至在最后写到:‘他想着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个菜场的凉棚能够睡觉。这个小男孩记得有一本书里写过,漂泊汉就是在这种地方睡觉的’,也还是不动声色。也许这可以当一篇寓言看。小男孩是无聊、寂寞、孤独的。人常常是无聊、寂寞、孤独的。”导入新课后,又播放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主题曲,帮助调动情感。这样利用相似联想和心理迁移规律导入新课,让学生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怎样导入新课

    一、设置悬念导入

    悬念是学生学习心理的一利强烈刺激,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渴望和关切心情,如教《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描述一下所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海底有些什么?海上容易发生哪些不安全事故?是什么原因?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然后老师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思考:我们今天共同来学习一篇关于大海的说明文,为什么把海称为死海?为什么死海不死?为什么死海将来会死?此标题对文章内容和结构有何作用?希望大家读完课文后能告诉老师这些问题的答案。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了求知的境界。

    二、设疑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喜开始。”有疑才有问,才有究;有问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如教《伤仲永》一课时,我先板书课题再问学生:“仲永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人们因仲永的遭遇而感伤?通过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一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三、由谜语导入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可采用猜谜语形式进行引导。比如教学《蜘蛛》一课时,先说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学生很快说出谜底是蜘蛛,接下来让他们谈谈蜘蛛的特点,同学们七嘴八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发言,文章里所要讲的内容也被他们剖析得差不多了,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讲故事导入

    众所周知,学生都爱听有趣的故事,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讲一个与本节课文相关的故事进行导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把握文章的主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上《工之侨献琴》时,我先讲故事,然后问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同学们众说纷纭,接着教师板书课题《工之侨献琴》,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理解文意,看看此文与老师讲的故事揭示的主题是否一致,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五、旅游观光式导入

    旅游观光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在第二册的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的导入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上课伊始,教师就说要带学生去春游,然后让学生随着《郊游》的音乐一起踏步走向田野、花园、小河边(多媒体出示),逐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教师随机对学生进行说话的指导。用这种方式进行导入,形象生动,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

    六、游戏趣味式导入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若能设计一些新奇巧妙的游戏,并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兴趣成为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就会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有位老师在《春天在哪里》的导入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小朋友,请你伸出你的手,摸摸你的桌子,”学生摸了;“请你伸出你的手,摸摸你的脸,”学生也摸了;“请你伸出你的手,摸摸你的肚子,”学生又摸了;“请你伸出你的手,摸摸春天!”学生茫然了,这时教师马上板书课题,并出示春姑娘的图片,用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让我们跟随春姑娘一起去找找吧!”多么巧妙的设计,多么新颖的导入。

    七、温故知新式导入

    新课程的教材虽然是由编者选取一篇篇的课文组成课本,它们相对独立,但在情感态度和内容上或多或少存在着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联系来进行新课的导入,从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而知新。

    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技巧简析

    一、情景引入法

    小学生不但喜欢画自己心里的图画,更喜欢观看图画。在上课前为精美的画面(投影或课文插图),使学生在欣赏图画的情趣下再学习课文,能够把学生带入一种愉悦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小小的船》时,教师先利用投影出示与课文有关的画面,让学生欣赏画面,然后提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如,在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图中的小船是什么样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东西很像它?假如你就是画面上的小朋友,你会看到什么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投入到学习课文当中。

    二、设疑导入法

    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欲求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学习《粗心的小画家》时,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曾经有一位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小画家,做事非常粗心,你们想知道他画画时都画错了什么吗?”小学生好奇心非常强,急需要知道这个小画家会画错了什么,这个时候,教师再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学生自然就会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三、猜谜导入法

    小学生年龄小,好胜心都比较强,喜欢在老师面前表现自我,他们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实际,恰当地设计猜谜来导入新课,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愉悦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较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数星星的孩子》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今天我们就让大家来猜个谜语,看谁最聪明,注意听啊!“一点一点亮晶晶,越是黑来越是明,手指把它数一数,密密麻麻数不清。”当学生猜到是“星星”时,教师接着问:天上的星星多吗,能数得清吗?可是有个孩子就喜欢数星星,你们想知道是谁吗?请大家阅读课文《数星星的孩子》。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四、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听别人给他讲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往往能够一下子就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抓住学生这种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如,在学习《画鸡蛋》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大家都见过鸡蛋吧,你能说出鸡蛋是什么样子吗?能把它画出来吗?有个叫达・芬奇的画家,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总让他画鸡蛋,而且画了一只又一只,画了一天有一天,再也不想画了。他认为鸡蛋很好画,但是老师却说画鸡蛋不容易。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