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目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提高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根本所在。那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怎样落实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怎样落实
[图片0]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
素养是指包括知识、能力、技术等一个动态的整合概念。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在小学时期具有较稳定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就是指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学识修养、行文风格、人文情趣等。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二、组织阅读,增强语文积累
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语文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发挥积累的作用、功效,通过不断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学生每天都是依赖于教材上的知识进行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但是教材上的知识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应该组织学生增加阅读量来增强语文积累。
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天上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晨读,每天为学生准备一篇课外的文章供学生朗读,这些文章可以包括散文、诗词曲作等,读的次数多了,理解也就会更加深刻,语感也会随之增强;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名著名篇,浏览报纸、杂志等,在阅读的同时要注意语言的积累,不能读过就结束了,在阅读中留心那些使用得当,或者自己觉得比较有新意的词语、警句等,丰富自己的语文积累,为今后的文章鉴赏、作文写作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改善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情境化的学习,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安排在一个情境化的真实活动情景当中,使学生通过参与其中而获得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出游,更好地贴近自然,去田野间观察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的孩子是怎样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的,这样让学生处在真实的环境下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认识许多新鲜的事物。
再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教室外去观察爬山虎,并提问学生爬山虎究竟有没有脚,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课文大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然后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创设情境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教教材”的模式,而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体会到真实的感受,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四、联系生活,培养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形成好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其实家庭生活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例如,在学习《怀念母亲》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回家为自己的妈妈洗一次脚,并以此为题写一篇心得体会,将自己为妈妈洗脚的感受写下来,培养学生结合实际真实感受写作的能力。这样的学校和家庭联系到一起学习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可以与家长互助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采取了一定的方法,如“家长当一日教师治”,可以将一些简单的试题交给家长,让家长进行批改;“家长学生合作制”,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家庭作业、动手做手工等;“家长学生角色互换制”,让学生向家长提意见等。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落实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及语文能力培养
素养是指包括知识、能力、技术等一个动态的整合概念。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在小学时期具有较稳定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就是指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学识修养、行文风格、人文情趣等。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价值的具体体现之一,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一线教师要通过恰当活动的组织来锻炼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而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确保高效语文课堂顺利实现。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例。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法,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下面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1.小兴安岭的四季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大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接着,组织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让学生组织语言说一说小兴安岭给自己留下怎样的印象?切记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而不能简单地照搬教材中的原话,这样是不利于学生语言组织的,也不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组织阅读,增强语文积累
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语文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发挥积累的作用、功效,通过不断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学生每天都是依赖于教材上的知识进行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但是教材上的知识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应该组织学生增加阅读量来增强语文积累。
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天上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晨读,每天为学生准备一篇课外的文章供学生朗读,这些文章可以包括散文、诗词曲作等,读的次数多了,理解也就会更加深刻,语感也会随之增强;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名著名篇,浏览报纸、杂志等,在阅读的同时要注意语言的积累,不能读过就结束了,在阅读中留心那些使用得当,或者自己觉得比较有新意的词语、警句等,丰富自己的语文积累,为今后的文章鉴赏、作文写作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效的积累就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活动。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文本中的一些好词好句进行积累,对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积累,进而在提高学生写作质量的同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创设情境,改善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情境化的学习,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安排在一个情境化的真实活动情景当中,使学生通过参与其中而获得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出游,更好地贴近自然,去田野间观察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的孩子是怎样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的,这样让学生处在真实的环境下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认识许多新鲜的事物。
再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教室外去观察爬山虎,并提问学生爬山虎究竟有没有脚,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课文大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然后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创设情境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教教材”的模式,而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体会到真实的感受,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图片1]
四、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展现语文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基础,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深入地展示语文文本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进而为学生健康地成长做好基础性工作。
五、联系生活,培养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形成好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其实家庭生活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例如,在学习《怀念母亲》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回家为自己的妈妈洗一次脚,并以此为题写一篇心得体会,将自己为妈妈洗脚的感受写下来,培养学生结合实际真实感受写作的能力。这样的学校和家庭联系到一起学习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可以与家长互助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采取了一定的方法,如“家长当一日教师治”,可以将一些简单的试题交给家长,让家长进行批改;“家长学生合作制”,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家庭作业、动手做手工等;“家长学生角色互换制”,让学生向家长提意见等。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落实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激发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现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针对性,造成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将授课重点都集中在考试内容上,也不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造成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目标,语文教材选择也具有随意性,没有清醒认识到语文课程的重要性,缺失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2]。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程的学习,从而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活跃,所以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改革过程总需要针对小学生的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认知特点,将小学语文教材以绘本风格的情境图展示给小学生,让小学生在观看情境图过程中,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教学讲解小学语文课程《汉语拼音》过程中,可以将《汉语拼音》部分内容制作成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看情境图进行《汉语拼音》的学习,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还可以增加拼音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汉语拼音》,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随着教育工作的改革,各个小学都开始实行新教材,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部分小学的教学理论还是没有改变,在教学中忽视学生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从而造成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发生偏移,学生在平时中也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基于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快乐读书吧”这一环节,让教师在这一环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语文阅读习惯,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语文阅读的快速,激发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完善明确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自身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语文教材注重人文性,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忽视语文教学规律,无法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及时训练,造成学生语文学习效果低。但是“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上,语文授课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教科书中采用的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并将语文教学内容分成必学板块和能力培训板块,由浅入深分布在整个单元的课文中,从而体现出语文课文知识的学习目标,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增加了语文课程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课文朗读部分不再是以往笼统的朗读,而是针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进行课文朗读过程中增加生词的认识,注重逗号句号的停顿,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练习,从而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知识点,认清语文知识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语文课程的学习效果。
四、落实核心素养的操作指南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材落实核心素养过程中,教师要想保证核心素养可以顺利得到落实,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操作指南,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教师需要保证核心素养的操作指南和课程标准修订和教材编写同步制定,保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可以具语文课程教学紧密相结合,使得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顺利转化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材落实核心素养过程中,需要保证改变后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具有连贯性,让学生在语文教材学习过程中不会出现知识链条的断裂,也不会出现知识逻辑的矛盾,从而保证小学语文教材的目标明确,能够满足小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需求。再次,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材落实核心素养过程中,需要保证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在教材中穿插图片等内容具有规范性,从而保证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表达准确、逻辑严谨、细节精确,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最后,教师需要保证改变后的小学语文教材具备可读性,良好的语文教材就是需要学生能够读懂,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人化倾向,所以在进行教材改变过程中需要在教材中融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案例,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落实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1、利用情感体验教学法
语文学科是一门注重情感交流和表达的学科。从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学习内容能够体会到,语文学科是情感表达和生活经验引起共鸣的过程。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设疑入课,让学生阅读全文后进行解疑,使学生理清关系中,体会到小蝌蚪和妈妈的情感故事,从而能够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而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2、延伸课堂教学知识,使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当今教育下新颖的教学模式,它能够通过同伴之间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同学之间能够相互进行学习和进步。这种方式还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理解的知识和掌握程度分享给其他学生,大家团结互助,各抒己见,共同进步和共同成长。例如:教师在讲《四季》一课时,先交流已知生活知识,再分组讨论,接着画四季,最后代表上台讲。这样的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拓宽自己学习语文知识的思维模式。
3、学生才是教学中真正的主人
语文素养的教学有时也可以被看作是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和教师对外界事物采取探索的教学方式,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知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例如:在讲解《春天来了》时,可将此课改为课外活动课,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孩子们零距离的与自然触摸,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变化。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发现进行探讨,最终得出呵护、保护大自然的建议。使学生在触摸、观察、发现中学会语文知识,最终形成语文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