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CSDPAL
  • 终于理会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好的活动

    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好的活动?开展数学活动,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数学活动的含义。从目标上讲,数学活动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明白知识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根据给出的例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感兴趣的事进行改编,然后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数学都是生活中常见、熟悉、关系到自己的,让学生体会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学数学知识是很有价值的。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我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再让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纹理、房屋的设计等是否对称,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想到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服装、蝴蝶、蜻蜓、飞机,等等。最后,我让学生拿出画笔设计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学生的兴趣高涨,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他们拿着自己的作品纷纷来到教室前进行展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自觉参与,而且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感悟到平时所见的物体当中原来就蕴含着数学知识。明白学习数学就是帮助自己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营造了一个活跃、和谐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图片0]

    2.融洽师生感情,促进学习的兴趣。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两者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丢掉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使教学活动真正走上科学的轨道。据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喜欢某个教师而对他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而对他所任学科毫无兴趣。

    尤其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特别外观,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同样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在两个班教学,其中一个班我用微笑的脸、表扬、肯定的语言讲行教学,这堂课在轻松、愉快、和谐中顺利完成;而另外一个班,我板着脸孔,粗声粗气地对他们说话,这堂课在沉闷、压抑中进行,到最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一个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一个肯定表扬的手势,都能使学生萌生积极愉快的感觉。

    数学设计活动技巧

    活动方式应当由单纯的行为参与转向深层次的认知参与。

    教育的过程是非常繁杂而各具特点,如今的课改(基础课程改革)不仅改教材,而且改教法,我个人认为课改不能成为形式,也不应该成为手段,而应是学法和教法的另类升华,教育评价在此尤为重要,在选择命题时应摒弃以下几点:1、命题不能脱离生活,应该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生活包罗万象,生活是命题的来源,源于生活的命题,可以便于学生了解生活,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直至解决问题,例如:教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一般会选择这些题目来强化训练,已知直径为8厘米,求圆的面积;已知半径为5厘米,求圆的面积;已知周长为厘米,求圆的面积等等

    这样学生就会把所学的知识程序化,而失去其原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效果,若把其训练改为(1)动手量一量你家中井盖的直径,并计算出其所占的面积。(2)一只系羊的绳子为2米,求羊能吃草的最多面积是多少(3)步算一个图形操场为85步,每步为75厘米,求这个操场的占地面积等,这样学生练习也有兴趣,掌握也较快。 2、命题不能只求结果,应多开放。开放式命题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逻辑思维及多方面思维相结合的综合。它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教师综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手段,如教完比例的知识后,教者一般安排的练习,都局限与比例知识求解,学习起来较为乏味,若更改一下则较为理解,如:李华家父亲的工资是每月800元,其母亲与父亲的工资比是5:8,求母亲每月工资为多少元?其解法一,可列出比例,再求,大多学生都会选择这样的方法,若要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这样的命题就会变成局限题,且效果甚微。若再添上几种新颖的设计,如你除用比例知识来解这道题外还能想出几种不同的解法呢,试一试,这样学生会联想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就较多,这样命题也就有了“生命”,让学生不再停留在一种思维上,达到综合,全面发展的效果,当然开放式命题包括很多,如条件开放,解法开放,问题开放等,只要老师肯下功夫,相信命题“生命”力一定很强。改革应是质的改革,而不是(表面)量的变化,作为教育的最后一道程序,评价应严谨以待,不应草率从事,故命题是最值得思考和推研的。

    [图片1]

    活动目标应当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

    关注学生在什么层面上活动,即关注活动的效能。获得数学知识,不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数学活动追求在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要把数学活动的着眼点由数学知识作为最终产物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可使学生凭借已知去探索未知,利用已知去除疑解惑,“问题”,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难度要恰好落脚在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课堂教学的各组成因素,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上积极探索、勇于开拓。 问题设计的方法很多,有矛盾式问题的设计、阶梯式问题的设计、辐射式外眼问题的设计、逆向式问题的设计、情景式问题的设计和综合式问题的设计。

    数学的探究活动

    营造探究氛围,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数学教材是专家编的供孩子们学习的材料,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提供探究条件,借此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孩子们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二册的《分一分》这部分内容时,教学时提供了下列的探究条件。首先,教师发给每位小朋友18根小棒;然后,请小朋友把18根小棒平均分给同桌两人。

    最后,教师请小朋友把分小棒的方法在黑板上演示出来,小朋友的方法有:第一种方法:先每人分一根,再每人分一根,一直到分完为止。第二种方法:先每人分3根,再每人分3根,再每人分一根,直到分完为止。第三种方法:先给第一人分10根,第二人分8根,再从第一人多的2根中拿1根给第二人。不管小朋友用了哪一种方法分小棒,小朋友在这次探究活动中就充分展示了自己学习的不同方法,从中进一步领会了“平均分”的含义。

    组织探究活动,激活数学课堂

    在数学课上,组织探究活动,就是激活数学课堂的最好手段之一。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鼓励孩子们积极探索、标新立异,从而开拓孩子们思维的独创性。如,教学小学数学第二册的《角的初步认识》(西师版)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下列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分小组用纸动手折角,每一小组的同学都折角,认真观察所折的角,然后再用手摸一摸,你会发现什么?孩子们相互协作,认真观察,主动探究。孩子们观察后回答:“角摸起来尖尖的有些扎手,角的两边摸起来直直的,很光滑。”

    教师在孩子们折的角中,选择几个大小不一样的角贴在黑板上。紧紧追问:“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孩子们比较后得出结论:“角是有大小的。”教师进一步设计活动:“如果给你一颗图钉,两条硬纸条,你能做一个活动角吗?”孩子们踊跃参加做角活动,紧接着,教师组织孩子们做游戏:听口令,变大小。孩子们在教师“变大”“变小一点”的口令中拉动活动角边。通过这个操作活动,为孩子们自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创造了条件,孩子们很容易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就会辨认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