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GEZYDK
  • 终于清楚小学语文怎样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们的文学功底、人文情怀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们的德育水平。那么小学语文怎样渗透德育教育论文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怎样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图片0]

    一、根据文章的思想内涵确定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

    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了政治思想教育、做人道德教育、心理素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所涉及的方面很多,但每篇的侧重点不同。教师要在备课中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和切入点。重视课前投入,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理解编者的意图,从教材中提炼出本课道德教育的内涵,弄清教材的每一部分,每一细节是如何反映道德概念,阐明道德观点的。

    有了重点,就能在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就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就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并吃透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挖掘教材思想内容,在讲述道理时,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使课文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设计出适宜的教学方法。

    二、通过分析词句,在加深理解课文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指导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感染,这也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很好方式。例如:在《小萝卜头的故事》一文中,用非常朴实的语言描绘了真实的场景,向读者展示了黑暗的国民党监狱里,小萝卜头的童年苦难生活,展示了在国民党的魔窟下的悲惨的生活。全文难理解的词句较多,我引导学生通过点评、对比词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渗透思想教育之目的。

    文中小萝卜头吃饭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要引导学生仔细把握,这里通过对话对比使情节跌宕起伏,小萝卜头的年龄那么小,伙食又那么差,阴暗的牢房,孩子想探头看外面世界的强烈愿望使学生对反动派监狱的黑暗和先辈们在牢房里苦难的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使学生悟出;在监狱里面对种种压迫,根本没有幸福的童年。

    一边是小萝卜头的湿尿布,一边是不见阳光的牢房;一边是小孩子需要的营养食品,一边是难以下咽的掺有老鼠屎和沙粒的米;一边是想透一透气,一边是不足一尺宽的小窗口。鲜明的对比,无言的愤慨,同学们从中受到的思想教育是深沉的,此时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情怎能不随之深化呢?认识和情感是形成信念的基础。在品读课文中,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同时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教育,升华成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恨。

    三、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真正内涵所在,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分析理解,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脉搏,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同学们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四、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学中,我特别朗读课文与注重激发相应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触及学生情感,触及学生精神需要,使学生的情感有效地转化成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激励他们进行道德实践,即达到知、情、意、行的完美结合,深化学生道德认识,能促进学生品德内化。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同步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总结

    一、在字词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汉字属表意文字,具有音、形、义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在识字教学中,就必须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识字中教“爱”字时,引导学生组词:爱(热爱),爱(可爱),用这两个词各说一句话:“我们热爱共产党”;“学校真可爱”。教“国”字时,引导学生组词:国(祖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我们热爱祖国”等。这种识字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识字方法,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起到了渗透思想教育的作用。

    二、在课文内容中进行德育渗透

    低年级的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意境优美的插图,它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美丽图画,既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比一比》一文的插图,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农家小院中温馨的生活场景:一幢青瓦白墙的屋子,屋檐下一串串红辣椒鲜艳夺目,屋前绿树成行,一条笔直的小路把院子分为左右两半,左边的院子长着高大的苹果树和枣树。树下,一只红黄相间的花猫正在靠着树打盹,一头黄牛悠闲地吃着青草。教师如果利用好这幅插图,就肯定会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三、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就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图意“救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爱护动物是一种美德。在练习写简单记叙文时,我还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指导学生可以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等,从而教育学生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做贡献,积极锻炼班级管理能力等等。在写观察日记、读写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四、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实践活动,是对语文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形成个性的另一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 ,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可以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品质 ;可培养学生爱国、爱人民、立志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品德。这些体验活动的积聚,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发现自我,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思想品德的养成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意识。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一、课堂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是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设立的,帮助学生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善于创设相应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可以自主地融入其中,进行相应的感受与体验,加强和其他学生的交流,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境中,教师应让学生可以充分体会相应的情感,利用一些情境主题,让学生学会同情、感恩、羞愧、怜悯等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有时候,老师无法充分表达教材课本中文章作者的情感,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充分的理解与掌握。此时,老师一定要加强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予以一定的掌握。在情境创设方面,包括很多方法,如:活动情境、画面情境、音乐情境、故事情境等,然而,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可以保证在取得一定教学效果的同时,达到德育教育的渗透。

    [图片1]

    比如,在学习《小珊迪》一文时,老师可以先播放一段符合文章内容的歌曲,在课堂上创建一种“悲惨”的氛围,之后老师利用一些言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就可以唤起学生对小珊迪的情感,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加感兴趣,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在讲解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创设出两个“情境”:一是,小珊迪被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场面;二是,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局面。通过给学生呈现这些感人的场面,让学生体会到主人公的美好品质以及旧社会的黑暗,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

    二、强化朗读,以读传情悟道

    在语文教学中,主要就是对文章的理解,一般而言,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与意图,此时,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悟道”,形成情感的共鸣,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凡卡》一文时,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信的内容与写信时所想这两部分,并且带有一定的情感,对重点句进行重点注意。当学生朗读:“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读着读着,学生便会不自觉地对凡卡产生同情。之后让学生对“寄信后的事”展开想象,并且讨论爷爷是否可以收到凡卡的信?通过对文章的朗读与讨论,让学生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深刻的认识与同情,并且对当时黑暗的旧社会进行深刻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黑暗旧社会的痛恨,更加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课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以此来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

    三、加强感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就有一些为民请命的人、埋头苦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拼命硬干的人。在历史的篇章中,留有一些民族英雄、爱国学者、仁人志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等,这些均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并且那些经过几千年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崇高精神非常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比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一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并且融入自己的情感,对句子的深层含义进行细致的体会,进而感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是轻于鸿毛?还是重于泰山?这样在学生敬仰革命先辈的时候,也感受到了一定的道德熏陶。

    古人云:“文以载道。”一般而言,文章是用来进行观点阐述与情感表达的,所以,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和很多高尚的人对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的,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名山大川、伟人事迹、历史文化、人生真谛等方面进行体会与感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四、强化作文教学,帮助学生在历史和现实中接受道德教育

    在渗透德育教育的时候,只是依靠教材文章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提供不同的方法,其中作文教学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诗人白居易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而,在开展作文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相关统计显示,作文考查的内容就是学生做人处世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假如可以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情况与学生的思想素质,提供一些作文素材,让学生展开写作,抒发情感,让学生可以在写作中体会体会真、善、美,明辨假、恶、丑,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渗透的效果,还可以增加学生写作的素材,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经常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在玩中学

    语文课的开展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之中,也应该将语文课开在校外,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学到语文基础知识,又能够开阔视野,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比如说教师或学校可以定时开展一些必要的与语文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可以组织朗诵比赛,书法比赛,读书交流会等。这些活动无疑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祖国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从活动的素材中学到一些先进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六、利用现代媒体,合理优化德育的教学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手段也变得越来越先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讲解某篇文章时给学生放此文章的录音,让学生从朗诵者充满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作者深深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从网络、报纸、杂志等各种资源上摘取一定的具有德育功能的材料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受到熏陶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朗读训练中渗透,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

    德育渗透需要体现在任何方式上,做到“无孔不入”。很多时候,小学的语文课文都需要学生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朗读中就可以巧妙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明白文章表达的根本含义。教师在向学生解释陌生词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的朗读,领会课文中相关人物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章讲解,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程度,更为深刻的理解相关人物,方便之后的正式朗读。

    例如,小学阶段有一篇课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教师讲授后,学生自由理解、自由发挥,可以选择几个学生代表让他们大声的朗读课文,凸显出抗日英雄的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读出共产党员那种舍身取义的精神。教师要在学生朗读之后立即对其进行评价,慷慨激昂的再一次强调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在内心中产生一种敬佩感、自豪感,实现德育教育的预期目标。

    (二)在识字造句中渗透德育元素

    小学的语文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们认识并掌握更多的中国字,培养学生组词、造句、沟通、分析等能力。在正常的识字造句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总结一些有趣的元素,可以从字本身的结构入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将汉字与为人处世等德育信息联系起来,让学生得到道德的熏陶。

    例如,“人”字,一撇一捺是为“人”,告诉学生这个字实际上很简单,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在一起形成的人。比喻人们生活在社会上就是需要同周围的人联系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简单来讲就是要相互帮助、相互支撑、相互扶持,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称其为“人”;“悟”字,一个竖心旁加上“吾”(吾即我),意思就是用心思考,做一个爱思考的我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告诉学生们,要领悟、要醒悟,无论任何事情都要不断的进行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三)借助课外活动,提高德育渗透的深度

    除了在传统教学中进行渗透,更多的要进行创新,因为语文教学需要迎合时代的发展,无论是语文知识还是德育元素,在教育过程中都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需要做到新式新颖、丰富多彩。所以,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一些生动的课外活动,弥补课堂上枯燥教学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课外活动多种多样,可以组成一个小舞台,让他们自由展示自己的才能,培养他们勇于表现的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防止学生未来在公共场合出现怯场问题;组织群体活动,让学生集体参与,在提高学生知识量的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让他们懂得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

    除了上述提及的几个活动之外,好书推荐也是提高德育水平的一大方式。在好书中,值得思考的内容非常多,书本就好比一个优秀的老师在向学生传授一些受益终生的道理。语文教师要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些简单易懂且有意义深刻的书籍或者文章,供学生们阅读,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书中学习其中的道理,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