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症表现为对学习毫无兴趣,把学习作为一件痛苦的事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不能完成正常的学业任务,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会导致辍学。因此,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是当前学生、家长和教育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怎样解决初中生厌学情绪的相关内容。
怎样解决初中生厌学情绪
孩子上学到一定阶段,由于知识内容越来越多,学习任务不断加重,课堂作业及家庭作业也逐步增多,活动课和兴趣课逐步减少等等。随之而来,孩子的学习压力逐步增大,有些孩子的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因此,一些孩子在学习上出现了厌学情绪,直接影响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引起孩子厌学的主要原因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讲导致对学习失去动机,造成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厌烦情绪,而造成不想学,不愿学,不想做作业,不想看书等长久下去导致厌学。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是孩子患有轻微大脑功能障碍——多动症。青春期性心理冲突。
[图片0]
调查发现,发生厌学与一些孩子初入青春期有关,由于神经、内分泌的作用,他们的警觉性增强,害怕学校其实是一种移花接木的转换防御机制,通过弃学暂缓了“不被人发现”、“不知如何是好”这种潜在的心理压力。学生本身也会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或学习方法不当,考试遭受失败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怎样解决学生厌学情绪
善于发掘寻找厌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任何一个学生都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厌学生身上同样存在着一些优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让其闪光,抓住厌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赞扬,也能转变他的学习态度,拉近师生距离。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
而应看做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在工作过程中,应积极对待厌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要细心捕捉厌学生的闪光点,以此为起点,不断激励他、鼓励他,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尊重和信任厌学生。厌学生由于在家庭和学校多数遭到 “白眼”,得到的温暖较少。
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对他们看法,不应歧视他们,而要尊重和信任他们。首先,要缩小他们与老师、同学问的隔阂,融洽无间、和谐一致,使他们感觉到班集体的温暖。其次,要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自己也是班级的一员,发挥他们的长处,大胆使用他们,使他们感到我还行。
在厌学生烦恼时,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慰藉,教师要用师爱和集体的温暖,去帮助他;在厌学生困难时,教师应及时鼓励他们并给以具体援助;在厌学生悲观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看到光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厌学生激动时,教师要抓住这种情感波动,把他们从行为过错中转化过来。
我们怎样解决学生厌学情绪
想法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将一个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的学生只要做得好一点就受到老师的表扬;第二组的学生做差一点就给于批评;第三组的学生无论做的好还是差,老师既不给表扬也不给于批评。
一个月后,测验时发现:第一组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第二组的学生也有了进步,第三组的学生都没有进步。可见,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会极大地推动学生进步。
使心理上得到满足的方法是:每取得一些学习进步或成绩(那怕是有一点点的进步)时,都要给自己以表扬和奖励,哪怕是假设的奖励也行。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图片1]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伤害孩子的心理,平时要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只要他们真心努力,做错了也不要批评,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减少疲劳和厌学情绪。
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的措施
要自我克服厌学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并不断地从正面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给予强化。使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断克服厌学心理,从而愿学乐学。少年初中生与父母双亲的关系是由依赖阶段向独立阶段的发展。
由依赖关系向平等关系的过渡,在这个时期,旧的关系形式逐渐被新的关系形式所代替,这两种关系形式共同存在。在少年期开始阶段,如果父母对待少年初中生还象对待儿童那样,那么就会产生与初中生的成熟需求相矛盾,这种矛盾是初中生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根源。如果父母不接受对初中生的平等态度。
那么冲突就会变得越来越顽固。如果继续下去,那么初中生改变旧关系的过程会延续至整个少年期,冲突可能持续到父母改变对初中生的态度为止。如果父母考虑到初中少年子女的要求,主动改变自己对他们的态度,把他们不再看作是儿童,那么向新型平等关系的转变就会比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