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KTYKGJ
  • 终于领会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工作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初中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在新课改下进行语文教学,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

    1.适度扩展,增强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先增强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性会引导学生逐渐对语文感兴趣,对教师在教学中组织的活动积极参与,不知不觉的走进语文,爱上语文,这样语文的教学效率自然会逐渐提高。例如,在讲成语的时候,涉及到三十六计的内容,我并没有一带而过,而是由次延伸到相关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记住这些历史悠久的智慧瑰宝。

    这其中涉及到运用三十六计的许多历史故事,学生们听的津津有味,眼里放出异彩,这让我感觉到我的教学探索是对的,学生的积极性真的被调动起来了,我发自内心的感到欣慰。然后,为了巩固这一课外知识点,我以比赛的形式考察了三十六计的内容,学生们积极性依然很高,记得真是滚瓜烂熟。我还留下课下作业去,让学生积累每一个计策相关的历史故事,并在语文课上将给大家听。学生们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效率也明显有所提升,班里掀起一股学习语文的热潮。可见增强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图片0]

    2.适度引入人文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其实是灵动的,但大多数教师把语文上成了死板的知识讲解课,技能培养课,记忆检验课,考试机器训练课,无奈在大的社会环境下,语文教师为了迎合考试指挥棒,迎合家长和各级领导,不得不顺应并成为那些课的帮凶。我是无奈的,只能做小范围的尝试,将初中语文的趣味性尽最大努力保持住。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我将语文课堂的内容变得逐渐丰富起来,在不喧宾夺主的情况下,适度引入课外的一些关于历史人文的相关知识。例如,在讲《岳阳楼记》的时候,我将这篇课文扩展了一下,先让学生对本篇课文熟读成诵,并将岳阳楼的相关历史文化一一介绍给学生,这样一篇课文,不再是一篇死板的翻译古文课,而是一个窗口,通过它,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更加丰富的人文文化知识,当岳阳楼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的时候,我又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

    学生们面面相觑,我开始用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欣赏了除岳阳楼外另三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通过这一短片,学生了解到祖国丰富的人文地理文化,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的热爱之情。黄鹤楼,以崔颢的诗闻名,其姿态雄奇,令人激动不已。滕王阁,本是李元婴始建而得名,李元婴为滕王,因此此楼被成为滕王阁。这本是一座歌舞之楼,唐朝初唐四杰之首王勃路过这里,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他本想让自己的女婿作一篇文章来在宾客面前显示一番,但又故作姿态来谦让别的宾客,大家都不敢写,到了王勃那里,王勃毫不推辞,挥笔而就。都督很生气,离席而去,并命侍从将王勃的文句一一报来,当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都督大惊,滕王阁也因此名声大震。每一座名楼都是一个立体的文化集结点,学生们将这些文化名楼了解之后,也是对相关文化的一个了解过程,文化积淀也就变得深厚,语文就应该是一个中国文化的横切面,或是一个窗口,学生可以通过这扇瑰丽而变幻莫测的窗子来看到语文天地的博大美丽。而不应该是一堵墙,让学生越来越死板,越来越毫无生气,那这样的初中语文教学无异于杀手。

    明确学科教学任务

    掌握学科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作为学科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科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才会做到有的放矢。而没有哪一门学科会像语文这样,讨论了多少年,各有各的说法,诸如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教育、价值观教育、行为习惯教育,要加强情感培养,要进行思维训练,要发展智力,要注重基础知识积累,等等。但这也是其他学科都应承担的,并不是仅靠某一学科能完成的,各门学科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确定自己的教学侧重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现在,有学者把语文教学目标归纳为德育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包括政治思想、行为品质、情感理想等方面,它涉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学的方向;知识目标包括学科所应学习和掌握的各知识点及其联系等,是教学的基础;能力目标包括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动脑、动口、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教学的关键。德育目标和能力目标建立在知识目标基础之上,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整体。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不管是教学重点的确定,还是教学时间的分配,都要做到科学安排,不能有所偏废

    [图片1]

    懂得学科自身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1.语文具有工具性特点。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么,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各种文体)的积累和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语文能力训练必须立足于语言和文字训练,舍此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2.语文具有情感性特点。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的作品总是“情动辞发”的产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往往愈浓烈、愈真挚。散文、戏剧、小说、诗歌,无论哪一种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无声的文字传递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对时代的真挚而深沉的感受的。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热情地投入到知识学习中去。

    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性的灌输作用并不大,应以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为主。钱梦龙先生作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条件相同的两个班级中,他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教同一篇课文,甲班完全由教师教授,乙班由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一个学期以后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对两个班同时进行测验,结果乙班的答卷优秀率占70%,而甲班仅占38%,尤其是对课文记忆的准确程度和对有些问题的理解深度,乙班远远超过了甲班。这充分说明,通过自身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更牢固的。

    培养质疑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这个矛盾以往都由教师想当然的揭示:你们学生不明白哪些,我教师就教哪些。这样一来,容易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重复机械被动接受的多,这也是语文科教学一直耗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后就能自己解决,就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

    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