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教学更有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设计,使学生能自然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感情氛围,领略语文课本中蕴涵的美好情感,使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也可向现代教学方式迁移
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接受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是传统教学最核心的部分。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对于传统教学中的优秀经验要继承,并融入新的思想和方法,不断地丰富,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记得在教《游园不值》一诗时,按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接受性学习是占主体地位的。读一句解释一句,然后再让学生记录下来,学习目的性和任务性非常明确。但是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诗文中蕴藏的丰富的内涵却被抛弃了,因此教学时恰当的迁移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接触文本,反复诵读,配合课本插图细细观察,观察人物,观察景物,与诗文相互联系,从“小口柴扉久不开”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细细揣摩诗人心情的变化,这时诗文所显示的意境美就显露出来了,再相互交流讨论,诗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接下来让学生将所看到的情景结合诗文写出来。传统语文教学中“多读多写”在这里也就得到了运用。 强调语文教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传统,但传统的东西有时也需要创新。只有在传统教学中加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才会使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
[图片0]
现代教学方式中应融入传统的教学方法
现今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讨论、交流、合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使语文教学变得鲜活、丰富起来。但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这条建议非常辩证地阐明了语文教学中打好基础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关系。因此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应融入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老舍先生《猫》一文时,各种活泼可爱的猫的图片的插入,教师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动情地读,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这时再穿插对猫生动细致的描写的品析,对文章中“屏息凝视”、“枝折花落”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对优美段落的背诵。生动的课堂在动中慢慢地沉稳了下来,“双基”训练也真正落到了实处。
让语文教学富有情趣
一、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
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图片1]
二、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
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往往既能紧扣课文内容,又能把学生诱导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中去。如上听说课文《说“话”》时,我先讲述了“屠格涅夫一句话救活一个乞丐”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运用文雅、和气、谦逊的语言的重要性,然后进行听说练习。上《西湖的绿》时,先朗诵几首前人咏赞西湖的诗词,并简析其写作的角度与景物特点,然后提问:本文又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既感受到了西湖之美,又激起了阅读兴趣。上《歌词两首》时,先播放《我的中国心》中赞美长江、黄河的歌曲片断,然后深情地说:“长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几千年来,有无数名人志士纵情地赞美过她。今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赞美之词,来感受长江、黄河的伟大壮美。”从而初步激发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视表情朗读或学生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朗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或录音磁带中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富有魅力,既能使学生“郁郁乎情生”,又能帮助学生引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像演员演戏钻研剧本一样去研读课文,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故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千万不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必要的朗读。义务教材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朗读的好教材。像第一册中《难忘寄园情》一课,朗读者声情并茂的朗读,定会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钱先生对先生的教诲之情,先生对学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其他如《沁园春•雪》、《诗两首》、《最后一课》、《最后一次讲演》、《陈毅市长》等都很适宜朗读。另外,以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也不失为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上《卖油翁》时,让学生以水代油,亲自将水倒入盖有铜钱(课前准备好)的瓶子中,便会更好地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也会萌发对卖油翁“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高超技艺的钦佩之情。上《孔乙己》时,让学生表演一下主人公两次来咸亨酒店时“排”与“摸”的动作,便能理解主人公不同的心态,激起对摧残孔乙己身心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憎恨之情。上《说“话”》时,让学生自设正、反情景表演,是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有效途径。
借助音乐、图画等创设情境或再现美的意境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上《小镇》时,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营造了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改革开放后祖国大地欣欣向荣的特定情境之中,学生的情绪便会迅速达到最佳状态。讲《沁园春•雪》时,先播放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让学生进入冰封雪飘、粉妆玉砌的美景之中,再配乐朗读,则更有效地让学生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其次,利用图片(课本中的插图或师生收集的书画作品)也是激发情感的手段之一。如第二册中《曼哈顿街头夜景》的插图,通过“繁华街景”与“孤苦老人”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激起学生爱憎情感。上《苦练》时,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中国女排的图片,能更深地感受女排姑娘为祖国荣誉顽强拼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