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CSDPAL
  • 总算领会语文教学中如何教思维

    语文教学中如何教思维?创造的核心,即是创造思维。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一个创新的思维,即创新的、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思维。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

    第一, 丰富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储存大量的表象。实践证明,谁的知识面广,经验丰富,尤其是感性知识经验丰富,想象力就丰富。常言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又何来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呢?语文教学中,可广泛运用挂图、自制教具、实物等直观教具创设情景,也可利用电化媒体达到视听结合,调动多种感观参与,丰富感性知识的目的。

    第二,充分利用语文手段,强化表象的储存。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撇开语言教文字,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走人了重文字而轻语言的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的误区。

    在阅读教学时,凭眼观文字,凭口读出声,凭耳接受信息,凭脑勾起想象和直接产生联系,形成表象,从而进行储存。阅读时应抓住语言文字描绘的表象,运用过往知识体验和情感经验对人物的外貌、活动细节及其变化过程乃至景物的层次、方位、距离,事物的动静、色彩、音响等进行形象的感知。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立体画面,使之具体、生动、形象。

    [图片0]

    第三,发挥课文的示例作用。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体会出语言文字材料里面蕴含的境界和情调。尤其是在读描写性语言时,更要对语言文字有新的感受,从而想象文章的意境,达到培养想象力所应达到的境界。

    第四,创造想象——想象作文训练。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在展开想象时活跃着的都是形象的本身,而且都是根据已有的关系建立新的形象。有了前面的再造想象的积累与储存,现在运用于作文之中,可谓水到渠成,信手拈来,时时展现创造想象的火花,新生创造想象之果。

    指引学生“学会思维”

    1.抓住课题――超前思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阅读教学中,每读一课,可先让学生看看课文的题目,进行超前思维。超前思维的好处: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在作文中的审题能力。在原作与学生自己想象的对比中,发展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抓住课题,超前思维的方法是看课题,想象在这个题目下,作者会写些什么,怎样去写。读课文,进行对比;看看自己想的与作者写的,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为什么不同,自己从中学到些什么。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学到的东西实在。

    2.看课后题――求同思维

    求同思维是指根据一定的知识或事实以求得某一问题的最佳或最正确的答案的思维。尽管学生在预习中,不能全然求得每个问题的最佳或最正确的解答,甚或答错了,理解错了,但是无妨于学生的求同思维的发展。学生通过求同思维的尝试,会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对于课堂上的教与学,都是一种积极因素。要相信,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会得到最佳和最正确的答案的,完成其求同思维的过程,达到心理满足。这是在理解课后题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图片1]

    3.理清层次――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析、系统化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的。在讲读课文中,教师让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这个教学过程,就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过程,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便分析得好,概括得准。重视学生这一思维品质的训练过程,就是课堂上的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维

    注重悟性思维的跳跃性特点

    跳跃性思维是高层次的发散性思维,在日常学习中,悟性思维就会表现为跳跃性的特点,若在问题拓展方面合理地使用跳跃性思维,可以开阔思维空间,增加成功的机率。在写作活动中,若在成文时合理地使用跳跃性思维,可以增加文章的容量和跨度,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若不能合理使用,则会导致文思不畅。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悟性思维,需要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但是目前,孩子们在中国的教育环境里很难做到思维发散。有些学校,老师兢兢业业,讲解得非常精辟,但是他们鼓励学生拼命去挣高分,不给学生去思考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思考的习惯,逐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然而,悟性中的这种“跳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跨越时间的限制,冲破空间的阻隔,跳出个别事物的束缚,摆脱类别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近的、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对的、相反的,甚至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加以联结、沟通或组合,使之演化成另一种新事物。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思维拓展

    语文阅读是一种思维拓展的艺术。然而,学生在阅读中经常浅尝辄止,甚至鲜有自己的思维。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注重学生的思维拓展,将有利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不善思考的问题。如果学生对作品有一定深度的鉴赏与品味,就要把鉴赏眼光深入到课文深处,细细咀嚼、慢慢钻研,力求发现其深刻奇美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地去探究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大胆实践,勇于拓展,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思维拓展能力,他在阅读时,才能读得深、读得透。

    阅读中的思维拓展不仅是由此及彼的水平迁移,更是一种纵向的开掘,它不仅仅注重内容的拓展和语言的延伸,更注重思维训练的内涵,在拓展过程中,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提高学生思维的强度。在拓展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准确判断,避免学生思维在同一层面踏步不前。当然,拓展的手段很多,其中多媒体技术使拓展内容更加直观,给课外学习资源引入语文课堂开辟了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