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RRHQXD
  • 总算知晓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

    略读课文是精读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主动将“知”向“行”转化的最好“训练场”。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

    [图片0]

    一、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时的环境,全面考虑,将合适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多读教材中的课文以外,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在预习课文时,还鼓励他们多查阅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所以每次教学时,每个学生都想比别人多展示一点自己,使课堂的学习氛围不知不觉中变得浓厚,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激情,才能营造课堂的和谐氛围。因此,教师应当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根据导读,明确目标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个单元,我们的编者都有明确的总目标,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它都会紧紧扣住单元总目标,所以我在备课时,除了根据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学情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外,还特别注意做到充分合理地运用导读,也就是略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语”和每组课文前的“单元导语”,因为它们是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启发教师从文本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思考教学目标,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吃透导读所包含的教学要求,尤其要把握其中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

    三、掌握技巧,善于启发

    在平时的精读课上,我们可以见到大多数教师课前准备工作做得好,教具齐全,备课精细,但往往忽略了略读课文,总是将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理解,也违背了大纲的编写意图,所以,略读课文既不能等同于精读课文,也不能使略读课文徒有虚名。我在教学中总是让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总是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式,综合运用启发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归类性提问等,可以老师提也可以变换成学生提,但一些关键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既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既使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也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四、联系实际,局部精读

    我们说,每一篇文章,总有它的精彩之处,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如我在教学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一课时,为了比较与丰子恺的《白鹅》有何不同,我让学生精读相应自然段,并感悟:由于两位作家国籍不同,民族不同,两位作家的语言也带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如,前者把鹅称作“鹅老爷”,后者说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读来给人以不同的形象感。虽然两位作者都是非常喜欢鹅的,但从叙述中,却能感觉到不同的语气。

    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揶揄,如“我们的鹅老爷”,“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并且语调轻松,颇有调侃的味道。这在课文很多地方都有体现,如,“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不仅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特点,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案例

    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对提示语进行二次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第4课课文前的导语是这样的:“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这一段话把《七月的天山》这一课的目标明确的提出来了。

    二:注重预习,培养自主

    略读课文要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师的精讲细说,强调“以学生自读为主”,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不要强行“灌输”,充分信任学生。教师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辩论,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特思维和阅读体验,从而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在略读课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放到学生的预习中去。“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学习”。当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时,许多学生往往很高兴,他们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读一读,词语认识一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预习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了。因此,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应有所引导,不同的年级,预习课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一般是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认识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再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领会文章内容;四年级的预习则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等,但不要求过多;到了五六年级,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划生词,质疑句段,查阅资料,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

    像这样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就水到渠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增强,就会大大缩减课堂读文时间,对于略读课的教学来说是一个良策。

    三:巧妙组织,简化教学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组织课堂教学,简化教学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大多数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合作学习,而我也认为在略读课中,有效而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能简化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四年级上册《母鸡》一课,我通过文中第一次对比提问:“母鸡前后有什么不一样吗?”第二次对比提问:“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一样吗?”,经过对比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也达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四:领悟方法,形成能力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略读只是一种与精读和浏览并列的阅读方法。而略读课文作为课文的一种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它只是个例子,一个提供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略读的载体。

    略读课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在教材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的教学应该重视略读方法的训练。根据教材特点,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训练:

    [图片1]

    (1)整体性阅读。整体性阅读是对于课文从整体上快速理解的阅读方法,速读的主要程序是了解文章题目、人物(景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景物特点)、自己的感受体会等。

    (2)寻找式阅读。是寻找特定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学生可以根据阅读提示所提示的问题寻找信息,也可以根据自己在整体性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寻找信息。

    (3)浏览式阅读。只求了解大体内容而不顾细枝末节,不阅读全文就能掌握材料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浏览式阅读法的程序:①看目录或标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②浏览正文,有选择性地阅读文章中的某些部分。③整理收获。读后概括中心思想、文章要点,以形成总的印象。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略读课教学

    1、整合贯通法

    从这一单元来看,不仅有《七律》和《开国大典》,而且还设置了《毛主席在花山》以及《青山处处埋忠骨》等略读课文,这样就可以让读者全方位地理解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把握毛主席的风采以及凡人情怀。那么如何进行课文教学呢?教师可以在前两篇精读课文的前提下来开展略读教学,可以同时教授这两篇略读课文。

    在学生获得总体感知后还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你最敬佩毛主席的哪些事情,理解印象以外的毛主席形象”,在此基础上和大家进行交流。在教学中还可以拓宽到“你还知道毛主席哪些知名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和意识。教授如可以将相关内容拓展到课外阅读中去,则可以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2、重点突破法

    在开展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非常突出,此时教师要发现较好的切入点,引领学生来认真品读略读课文相关内容。在教授《给予是快乐的》时,教师可以根据“保罗两次意想不到”的思维冲突来诱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要侧重解释包括“脚有残疾”等重点词语,如此一来学生也能够切实感悟到男孩到底给予了这样的弟弟什么东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加深思考水平,从“男孩想给弟弟一辆汽车”到“给予弟弟快乐、希望,和好好活着的信心和勇气”。还要深度追问学生“这一夜难忘的东西是什么呢?”,引领学生步入人物的心灵世界。

    3、方法整合法

    略读课文可以将所习得的学习方式高效地展示出来。在《妈妈的账单》这一课的教授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对比来理解课文。例如,首先对比“两份账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就可以理解账单都可以算账,然而差别在于儿子给出了有价账单,妈妈却给出了无价账单。

    4、语言积累法

    “美文诵读”成为了学生感悟以及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在讲授《七月的天山》的过程中,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通过课本所描述的天山美景,展开想象的翅膀。而且还要重点讲解相关语句,引领学生仔细感悟课文,把握美妙的比喻。在诵读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语言以及方法;在品词品句中,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记忆此类好词佳句,从而充实“语言仓库”,这样也可以为后续的语言积累奠定基础。

    5、情感书写法

    必要的仿句、小练笔、拓展性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正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为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写话的训练也是必须的,当然,写话的切入点要“小”而“巧”,让学生要有“现炒现吃”的鲜活感。

    在讲授《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还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设计:第一要尽可能地模拟相关情境,让学生如同身处在大自然一样,这样就可以边读课文边谈对春天的感受,学生能够很好地体验到大自然中的诸多美好事物。第二教师在学生具备了某种程度的情感体验时选择时机让学生挑选某些画面进一步展开想象,尽可能对这个画面进行生动的描述。这个写作过程体现出强烈的推动作用,而且激发了广大学生参与课堂描写的积极性,还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了大自然中的美。学生接着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强化了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强化了学生向往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的憧憬。

    小学四年级语文略读课教学随笔

    首先要把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区分开,熟知略读课文的作用。

    从根本上讲,精读课文是为略读课文服务的,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精读课文,只是在传授或引导学生习得一种阅读方法,形成一种能力,略读课文才是真正放手给学生施展阅读能力的广阔舞台。因此,略读课文如果要想上出效果,必须放手让学生去读,去体会。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能抓重点句、段引领学生学习。

    其次,巧妙组织,简化教学。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组织课堂教学,简化教学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大多数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合作学习,而我也认为在略读课中,有效而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能简化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的《最好的礼物》一文,语言浅显易懂,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感悟。可采取“反复自读,了解大意──分角色读,把握基调──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顺序来自学。学生在自己学习,与他人交流中,不仅了解到人物特点,逐步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还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再次是教师要做到聚焦重点,略中有精。

    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不可像精读课文一般字斟句酌,要恰当简略,要突出重点,要展现亮点。教师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取舍,使教学目标更为集中,这就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如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的《一座铜像》一课可从课题入手,结合图画,首先让学生质疑:他是谁?他在干什么?为什么要给他塑像?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学生自读自悟,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小于连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还知道哪些英雄少年的故事。来完成任务。

    最后要敢于放手,并拓展,检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略读能力。

    放手,指的是放手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略读,根据要求自主解决问题,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相信学生能学好课文,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水平低的同学只要了解文章大意就行了;水平中的同学,还要复述课文,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水平高的同学,要了解大意,体会感情,还要谈自学后的体会。当然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标准。老师只有放手,才能让学生的阅读技能得以发展和提高。

    拓展,指的是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课外的阅读材料,为学生训练阅读技能服务。这方面的工作,比较难办到。原因有三:一是材料复制很难办到;二是教师选择的文本素材,对于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而言,很难使所有人都满意;三是拓展的素材和单元计划、单元目标很难匹配起来。因此,如何拓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检验,指的是教师要通过量化的手段对学生的略读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是检验工作的关键,教师长期、持之以恒地坚持评价是检验工作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