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厌学,导致厌学并不是简单的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各种外在的客观因素的刺激与学生的现有心理水平相互冲突而产生的。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厌学情绪的相关内容。
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厌学情绪
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成就感强的学生,认为自己满足教师的学习期待后会得到来自于教师的肯定评价,因而他们便会努力学习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现实中老师总是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并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对他们的肯定评价传递给他们,如肯定和期待的目光、点头示意、微笑、赞扬的手势以及语言等。由于失去了教师的学习期待,他们在课堂上通常不被指答问题。
在没有这一外力的作用下,这些学生便不会积极主动地对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这样学习成绩也就不会得到提高,同样更不可能得到来自于教师的期待和学习的诱发,如此恶性循环,愉快的和富有激励性的学习将不会存在,厌学便随之产生。心理学的研究认为,青少年头脑中己形成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对成人某些要求的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图片0]
甚至对知识和要求有心理抗拒,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未考虑学生的动机,常在教学中把学生不存在的动机强加于他们身上,如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批评和主观的否定评价等,这样就可能使学生对这个老师有看法,产生意义障碍,从此不再接受这个老师的意见,有时还会发展为激烈的对抗状态产生逆反心理,使师生关系恶化,更加不喜欢他讲的学科,造成对该门课的极大厌恶。
怎样帮助小学生克服厌学情绪
焦虑阶段是指学生由于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而产生冷淡和焦虑意识。这里预定目标不仅仅体现在学习的终极目标,比如考试的成绩上,还体现在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中。
比如希望自己在课堂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在回答老师提问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做作业时,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地完成等。当这些目标没有能够实现(如果把这些目标理解为人的一种学习需要,那么,人没有能够实现这些目标就是人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时。
人在心理上就会产生焦虑的意识,产生不安的情绪。但这时学生对学习仍有信心。而且适度的焦虑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压力,而适度的压力又会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对学习还是有好处的。
能促使学生努力去改变这种状态,从而获得学习上的不断进步。但焦虑程度过重,或不断地、频繁地产生焦虑,则会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怀疑阶段。
我们怎样帮助小学生克服厌学情绪
正确引导孩子树立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关键。厌学孩子的显著特点是丧失了自信心,如果家长适当降低对子女的学习要求,创设情境,让孩子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逐步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这样,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使厌学情绪得到纠正。在孩子每一次作业、考试或成长经历中表现有进步时,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予真诚的赞扬和鼓励,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营造一个宽松、温馨的家庭氛围。如何纠正孩子的厌学心理还包括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孩子一道制订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作息时间表,但不必完全改变家庭日常生活规律。
[图片1]
另外,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为孩子的学习和对家庭教育意见的分歧争吵,不要一天到晚千叮咛、万嘱咐,让子女感到很厌烦。在孩子学习时,家长应尽量少看电视、少些应酬,孩子需要一个宁静、温馨、能得到关心、理解、支持、鼓励和安慰的家。
怎样解决儿童厌学情绪
首先可以找心理医生咨询,如果发现有发育性问题,应该给予特殊教育,对这些孩子应该降低标准,因材施教,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提高学习兴趣,只要他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学习,就要予以肯定。对于患有ADHD的孩子,虽然小学成绩还过得去,但要清醒认识初中一年级这个关键期,坚持服用治疗ADHD的药物,争取第一年不掉队,保持自信,打好基础。对于焦虑、抑郁或患有其他心理疾病的孩子,也要采用相应治疗。
学业失败:很多孩子在学习中一次失利,或某一门功课没学好,产生挫败感,又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就会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缺乏主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其结果是学习成绩下降;而由于学习成绩差,得不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和赏识,更会丧失学习兴趣,变得得过且过;学习疲劳:学习内容过多、学习材料枯燥、单调、缺乏趣味性。
学习强度高,有的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做完了学校作业还要加做课外练习;还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例如只会死记硬背、不会联想记忆;只会运用视觉学习,不会运用听觉学习等,都会造成心理疲劳,对学习感到倦怠,烦闷、易怒、精神涣散,兴趣丧失,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家庭不和睦,矛盾冲突多,对儿童教养态度不一致,过分溺爱或过分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