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CSDPAL
  • 终于知晓语文教师如何精炼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如何精炼教学语言?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充分发挥导入语的激趣性、过渡语的巧妙性、评价语的激励性、总结语的提升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

    一、导入语的激趣性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简单的直接导入虽然节约了时间,但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精妙的导入语往往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老师导入时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法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好奇心走进文本;采用创设情境法让学生如临其境;采用谈话法逐步引入;使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导入,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或者出示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如教学《马说》一文,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年是马年,你知道哪些跟马有关的成语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马到成功” “快马加鞭” “厉兵秣马” “千军万马” “一马当先”……笔者接着说:“新的一学期刚刚开始,你能用跟马有关的成语或词语表达你对同学们的美好祝愿吗?”学生在简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后纷纷发言,美好的祝愿赢来了一阵阵的掌声。在此基础上,笔者说:“老师也祝愿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一马当先,马到成功,人人都成为一匹千里马!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匹千里马?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千里马的才能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马说》,看看唐代文学家韩愈是如何说的。”简短的几句话,不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

    [图片0]

    二、过渡语的巧妙性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皋市积极倡导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课堂活动以学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小组展示为主,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尽量少讲。在一些交流活动中,笔者发现不少老师连过渡语都省掉了。教学语言单调无味,这又怎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呢?其实所谓过渡,即承上启下,教学过程中活动之间的过渡最好既能承接上一个活动,又能引起下一个活动。教师可以先对上一个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或对上一个活动进行总结,然后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下一个活动的思考,这样的过渡比较自然。教学中,教师要常用巧妙的过渡语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再次走进文本,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柳叶儿》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

    活动一:初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围绕柳叶儿写了哪几件事。活动二:再读课文,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感受“我”小时候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过程中的“乐趣”。活动三:三读课文,你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我”小时候生活的“苦涩”?活动四:文中的“我”对柳叶儿有着怎样特殊的感情?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在第二个活动和第三个活动之间,笔者这样过渡:“是啊,爬树展示本领是乐,吃饱肚皮是乐,在感受这些“乐”的时候,有没有另一种滋味涌上你的心头呢?”学生们沉思后说:“有。”笔者问:“那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学生们说:“苦。”笔者说:“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我”童年生活的苦涩。”教师通过巧妙的过渡语,引导学生再次走进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语言要简洁而精炼

    数学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主要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应当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不露,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尝试精神和创造精神,教师用鼓励的语言去启发学生,如“这道题老师还没有教,谁会算?”“谁敢试一试?”“谁能试一试,自己来解决?”“我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来。”“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看谁想出的解法多。”等等。

    教师应注意把握启发的火候,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抓住时机启发,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图片1]

    数学教学语言的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语言,不但要有科学性,还必须有逻辑性。数学语言逻辑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本身要准确、简练;二是语言条理清晰,前后一致,层次清楚。

    教学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可以增强说服力和论证性。优秀数学教师的语言非常简练,逻辑性强,正像鲁迅说的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这要求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教材,紧扣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讲解。教师讲话要特别注意避免言不及意的废话、不着边际的空话和不必要的重复,尽量不带“口头禅”,比如“这个”、“那个”、“也就是说”、“嗯”、“啊”等。

    数学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必须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富于情趣,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开始时,学生比较容易集中精力,这种最佳状态一般能够维持15-25分钟,时间一长,注意力便会分散。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更短。

    教学语言要求能够做到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妙趣横生。有位教师经常去听相声、评弹,他是为了学习演员的语言。他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愿意花钱去听他们说话,而学生不愿意听自己讲课。经过学习,揣摩,不断训练自己,要求自己,后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教学语言还需要有幽默感,这更会增加语言的吸引力。有时可以穿插小故事、顺口溜、歌谣、谜语,从而是教学妙趣横生,欲罢不能。

    优化教学语言的手段

    1.利用重建课克服空洞无用的口头禅和废话

    很多老师在回头看自己上课的录像时都有相同的感觉,上课时太罗嗦,口头禅和废话不断,如果再重来上一遍,会简洁很多。这种方法很有效,我们可以坚持给自己录课、录音,然后反思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下次课逐渐改进。一节课录音、反思,下一节课改进,再下一节课再录音,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多去听同事的课,可以起到学习和督促的作用。长期坚持,必能有很大改进。

    2.吃透教材,力争言简意赅,克服含混不清的表达

    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语言,精炼是指讲到点子上,讲到关键处,使学生一听就懂。那么精炼的语言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认真备课,深钻教材中得来的,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围绕着重点、难点和关键考虑需要讲哪些话,提问哪些问题,哪里要多讲,哪里要少讲,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还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语言。

    3.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表达能力和语言修养

    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的内在意向和所拥有的知识必须通过语言呈现给学生,教师清晰、简练、准确的语言,会使学生心旷神怡,产生积极的思维;反之,则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死板。语言精炼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论准备了多么好的教具,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果语言没有条理,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课中语言要清楚、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简洁的文字,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生动形象,就能使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变得浅显,枯燥变为风趣,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我们语文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进行千锤百炼、弃失扬得,反复融铸,形成自己的风格。